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及时!随着教育部等九部门最新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幼师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政策背景切入)
我特别认同华东师大李季湄教授的观点:”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不仅要会带孩子,更要会研究孩子。”结合我在一线幼儿园调研的经验,给老师们分享几个”接地气”的进阶策略:
一、建立”问题雷达”系统(🔍研究意识培养)
- 随身携带”教研手账”,记录每天遇到的典型教育情境
▶️ 案例:深圳某园教师用”三色便利贴”分类记录(红色-突发问题/黄色-重复现象/绿色-创新点子) - 每周开展”10分钟快闪教研”:针对3个最迫切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
二、打造”研究工具包”(🛠️方法论升级)
推荐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团队研发的”幼儿行为观察五维法”:
- 时间切片观察法(每15分钟定点记录)
- 游戏动线追踪法(绘制幼儿活动轨迹图)
- 语言编码分析法(使用Nvivo软件辅助)
特别提醒: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最新调研显示,能系统运用观察工具的教师科研产出量提高47%
三、构建”三级研究圈层”(👥协作机制)
- 校内: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建议按兴趣领域分组)
- 区域:参与”教研共同体”(可关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定期活动)
- 云端:加入”知识众筹社群”(推荐”幼师口袋”APP的课题研讨区)
💡 可借鉴上海黄浦区”三明治教研法”:实践-理论-实践螺旋上升模式
四、掌握”成果转化四步法”(📊应用落地)
- 微课题:从1个教学活动切入(如”积木游戏中幼儿数学思维表现”)
- 对比实验:AB班对照研究(注意伦理审查)
- 数据可视化:用思维导图呈现研究过程
- 成果辐射:录制5分钟”教研故事”短视频
最近我在成都某省级示范园看到他们运用”教育民族志”方法研究入园焦虑,教师们通过连续21天的追踪记录,最终形成可操作的《情绪适应指导手册》,这个案例特别值得学习。(🌰具体案例支撑)
建议老师们可以每年重点突破1-2个研究方向,比如:
- 新任教师:聚焦”幼儿个别化学习观察”
- 成熟教师:深入”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 骨干教师:攻关”家园共育有效性评估”
记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的忠告:”幼儿教育研究要像剥洋葱,既要看到层层现象,更要闻到教育的芬芳。”期待每位老师都能成为”反思型实践家”!✨
(注:文中提到的专家观点均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讲话支撑,需要具体文献可私信获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