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幼儿园 尹陆明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落实国家关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中秋节临近,我园将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彩塑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老师请进幼儿园,向老师和幼儿介绍兔儿爷文化。
与非遗传承人结缘 教师和幼儿兴趣盎然
在介绍兔儿爷之前,张老师先从孩子们熟悉的蜗牛、小鸡、小鸭等小动物开始讲起。张老师一边说着儿歌,一边娴熟地捏着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伴随着“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的歌谣,一只栩栩如生的蜗牛被“变”了出来,孩子们的兴趣瞬间被点燃。
这时,张老师郑重地给孩子们介绍了兔儿爷:兔儿爷是用泥变出来之后,再画上颜料,又叫泥彩塑。接着张老师又给大家介绍了老北京兔儿爷的相关文化习俗、历史渊源等,最后还介绍了与兔儿爷有关的歇后语,像“兔儿爷沾水—— 一滩泥”“兔儿爷过河——自身难保”“兔儿爷拍胸脯——没心没肝”“兔儿爷插红旗——单挑儿”“兔儿爷倒立——折了犄角”。老师和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每位幼儿都彩绘了一尊兔儿爷。
伴随满满成就感的,是幼儿对老北京传统文化浓浓的兴趣。由此,许多班级的幼儿开始自发地探索各种泥塑活动。恰逢此时北京市西城区文委启动“非遗进校园”项目,借此机缘,我们开始与非遗传承人张忠强老师深入合作,邀请张忠强老师做我们的泥塑专业课教师,将优质资源带进幼儿园,探索泥塑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泥塑活动浅尝辄止 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中秋节活动后,中班幼儿对“水牛儿”产生了兴趣,他们还在班级自然角养殖了蜗牛,观察蜗牛有几只犄角、有什么生活习性等。刚开始,孩子们观察了蜗牛还愿意用泥塑造小蜗牛,但不知不觉地,他们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照顾蜗牛、观察探索蜗牛的习性等科学活动上了。泥塑的时候也更愿意选择轻黏土原料,而不是非遗传承人坚持用的传统黏土泥。
看到孩子们玩泥的热情渐渐消退,老师们也觉得非常可惜。幼儿园成立了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小组,共同分析原因,寻找改进措施。研究小组经过跟踪观察、调查访谈,发现教师和幼儿两方面都有原因。
一方面,教师缺乏组织传统泥塑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教师不积极不主动,一是觉得黏土泥这种原材料又“脏”又“麻烦”,玩泥前需要准备、过程中要护理、游戏结束后还要整理卫生等,工作量大、占时长;二是在班级里开展泥塑活动,存在场地小、材料无法保存只能即买即用的问题;三是由于时间有限、场地临时,泥工活动几乎全是老师主导的纯手工制作,很难实现幼儿自主游戏,更无法支持幼儿进行自然物探索。
另一方面,幼儿参与泥塑活动的兴趣持续时间不长,一是因为受现代生活习惯和成人卫生观念影响,觉得黏土泥“脏”;二是没有更丰富的方法,除了捏蜗牛、盘、花瓶等一些简单的泥工作品之外,不知道别的玩法。看来想要把玩泥进行下去,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
坚守传统 创造条件 用心传承
仔细分析制约泥塑活动开展的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觉得泥“脏”;二是,室内空间有限,活动开展不方便;三是,缺乏必要的泥塑技能技巧支持;四是,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不足。找到了原因,便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问题1:要不要换“泥”
解决方案:不换,坚守传统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觉得黏土泥“脏”,是制约活动开展的核心问题。那要不要将黏土泥换成轻黏土、橡皮泥等现代新型工业材料呢?通过研讨,我们一致认为,虽然我们认可、接受新型工业泥材料的游戏价值,但它们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黏土泥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因为黏土泥是真正来自大自然的泥,是传统的材料,是中国许多匠人手中的宝贝,迄今还有许多地区用它来制作日常生活的用具及工艺品。而那些新型材料是人造工业品,只是仿造了传统黏土泥的部分性能,本质上仍是人造工业玩具的一种,欠缺泥沙自然物的本质特性。因此,教师们一致决定坚守本真,坚持为幼儿提供真材料——传统黏土泥。
问题2:室内玩泥有局限
解决方案:创建户外泥工坊
针对室内玩泥场地、时间受限且不易整理的问题,我们决定在户外建一个玩泥区:将后院小操场改建成一个有小桥流水、花草树木、喷泉滴灌、沙坑压井的精致小花园;再把靠近泥沙乐园、紧邻教学楼的整个走廊开辟为中大班户外泥工坊;摆放厚实、平滑、适合幼儿身高的长条原木桌,便于幼儿操作;桌子一头紧邻一个同样高度的长水池,4个水龙头可供幼儿独立清洗、整理;桌下有几个带原木盖的青花瓷大坛子,分别装着黄土泥、红土泥、白土泥等具有不同塑造特性的黏土泥,供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计划自主选择;墙上挂着幼儿伸手可及的围裙、袖套和泥工工具;长长的展示台上展示着幼儿的泥工作品。自然、真实、便利的泥工坊环境设置,能将传统黏土泥的材料优势极大地发掘出来。
问题3:泥塑工艺技能不足
解决方案:向非遗传承人系统学习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泥塑活动的开展质量与教师的能力有关,当教师对孩子的兴趣、需要以及困难的观察和把握不够的时候,便无法支持和扩展幼儿的活动。所幸,我们有非遗传承人张忠强老师。先让本园青年教师观摩张老师是怎样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做泥塑的,之后再请张老师教大家捏孩子喜欢的小动物泥塑,以提高日常指导幼儿泥塑活动的技能。
张忠强老师每周来园做一次指导,从圆球、正方体等基础形状开始,循序渐进地传授搓、压、捏、盘等泥塑制作的基础传统技艺。他每次都是把传统文化的宣传渗透作为重头戏放在前面,小儿歌、童谣、谜语、歇后语更是随手拈来。接着教授制作工艺技法,最后是幼儿动手操作。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我园教师也并不只是被动接受培训,他们会提前了解张老师的授课计划,并主动与其沟通幼儿的基础经验、现有水平和需求,帮助张老师将活动内容和难易程度调整得更适宜于本班幼儿,从而保证活动的效果。
经过学习,老师们逐渐总结出了幼儿泥塑活动的教学策略。
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精选幼儿感兴趣且能接受的儿歌、童谣、谚语等传统文化内容。幼儿活动时,落脚点并不是泥塑,而是幼儿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水牛儿》等,在动手动脑又动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幼儿的能力。
2.深挖泥塑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趣味性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宣传。我们发现,即使是面对幼儿,也是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才最有生命力、最能激起幼儿的参与兴趣。例如对兔儿爷三种主要颜色的内涵的介绍,便成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引发了后续相关游戏活动。因此,教师首先应成为传统文化的行家里手。
3.泥塑作品要反映幼儿对生活的感受。泥塑是一种文化创作,需要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幼儿对世界的观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现的应是每个幼儿自己的发现。
4.泥塑创作要关注幼儿的成功体验。因为手工技巧会影响活动成果即作品,所以,活动时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支持和引导更要符合个体需要,要支持每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问题4: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不足
解决方案:情感浸染与环境熏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张忠强老师,身上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责任感,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很自然就被他所感染。每次培训,张忠强老师都娓娓道来,从原材料到泥塑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泥塑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也逐渐让我们的老师和孩子着迷。
同时,我们在园内公共空间创设丰富的展示区,让泥玩成为日常所见的陪伴:在一楼大厅南侧设茶吧,原木展柜上摆放着多套精美的茶具、茶宠泥玩;在一至二楼的楼道墙面加装展板,一面摆放小巧玲珑的景德镇茶壶、茶杯、茶宠等摆件,一面展示幼儿的泥塑作品。泥玩艺术品摆件,似乎在无声地对幼儿和教师说:不要小看黏土泥,它可是制作我们身边很多精美生活用品的原材料!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产生许多泥塑创意。而将幼儿的泥塑作品与艺术品同台展示,则是对幼儿和教师的极大肯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创作兴趣和积极性。
成长起于泥塑 发展不止于泥塑
置身自然、优美的环境,闻着花香,听着鸟鸣溪流,三五个小伙伴一起玩着泥巴,身边乐园里还有一群小伙伴玩着沙水、攀爬着大网或者上下滑梯,仿佛置身野外。柔软、顺滑、多变、可塑的泥对他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他们有太多的形象想要创作:美丽的花,盛花的篮子、花瓶,身边的男孩女孩,沙水区小伙伴穿的靴子等等;他们有太多的手法想要表现:揉捏泥娃、镂空花篮、搓条盘瓶、拼接组合。
一天,几名幼儿随手从桌下的瓷坛中取泥,拿出的居然是干燥无法使用的泥块,原来这个坛子的盖子没盖严让泥风干了。他们赶紧添上水、泡上泥、盖好盖,以便下次别的小朋友可以使用。换个瓷坛取来湿泥,可捏成的作品难以维持捏制的形象;再换一种泥,捏的作品表面又像刺猬;再换一种……,最后发现,黄土泥适合塑形,便一次挖来一大块放手边备用,用着用着却发现,备用的泥逐渐变硬直到干裂无法使用,原来这种泥很容易风干,取出后要尽快使用,做成的作品也得刷稀料或者做成彩塑以防干裂。
为了弄清不同泥的特性和用途,孩子们尝试各种方法,询问他人、查阅资料、互相分享,从而发现了更多的泥的秘密。比如,不同的泥产自不同的地方,主要成分不同,特性就不同,用途也不同;泥与水的比例关系影响大,无论是制作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总有一种泥适合;再比如,我国很早就有泥塑制作传统了,黏土泥才是传统泥塑的原材料,鲜艳的橡皮泥不是;还有,同伴们使用的揉、捏、搓、拼等都是泥塑制作的传统手工技艺。
开放、宽松以及有老师适时帮助的游戏氛围,在支持幼儿尽情玩泥的同时,也满足了幼儿认识、探究自然与发展自身能力的需求。自由、自主、自愿的游戏,也有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整洁有条理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幼儿自由创作泥玩,表达出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情。就这样,泥塑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传统文化、爱美好生活的幸福的人。
本文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四五”研究课题“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幼儿教师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20210416)的研究成果。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2年第7-8期
微信编辑:李 原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张月红
—— END ——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学前教育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