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永远跟党走】
历史背景
把最好的一切奉献给孩子
文|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红星幼儿园(黄寺园)
刘海燕 徐玮
我园是一所红色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厚重的部队幼儿园,前身是1940年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央托儿所”,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幼儿园”。
当时,是为了解决抗战前线的将士和烈士子女照顾问题,由中央总卫生处在延安兰家坪创办,丑子冈同志被任命为首任所长。
1942年,为感谢美国洛杉矶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捐助,被命名为“洛杉矶托儿所”。
1946年冬,中共中央在得到胡宗南进攻陕北的作战计划后,安排托儿所提前转移。托儿所撤离延安前,毛泽东同志特地去看望孩子们。丑子冈所长请毛泽东同志临别时给孩子们题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接过笔,略沉思了一会儿,俯身题写了“已有进步,更求进步”八个大字。
托儿所正式开启了马背摇篮的历程。
陕北的冬季出奇的冷,转移路上山路崎岖、炮火连天,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着敌人的袭击和偷袭的危险。历时2年零6个月,行程1500余公里,途径3省、1市、16个县,1949年4月,托儿所安全到达北平,96名孩子一个不病、一个不少,全部安全,无一伤亡!
1949年4月,托儿所进京,在朱德同志的亲自关心下,地址设在万寿寺,1950年命名为“中央军委保育院”,1955年更名为“万寿寺幼儿园”。
1969年,迁址到黄寺的总政大院内,更名为“总政幼儿园”。
1969年,总政幼儿园
2016年转隶到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2019年12月9日正式揭牌,园名调整为“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红星幼儿园(黄寺园)”。
2019年,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红星幼儿园(黄寺园)
我园已经走过了81年的风雨历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领下,从最初的6间窑洞、7个孩子发展到现在的27个班级、756名幼儿。
一代代幼教工作者始终秉承毛主席“好好的保育儿童”“已有进步,更求进步”的要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摇篮娃”。
幼儿园的操场边依然竖立着刻有毛主席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的纪念石雕
坚持保教合一、家园共育、生命至上三大红色传统,
把红色基因根植在幼儿心中,
把最好的一切奉献给孩子,
把最好的服务奉献给国家、社会和家长。
生命至上,健康第一
1940年,中央托儿所成立在最困难的战争时期。当时,托儿所仍然克服困难,坚持做好保育、教育。
比如,坚持每个月给孩子检查一次身体。
托儿所还生产自给,保育员亲自纺线制衣。
园史馆中陈列的当时使用过的纺纱机
在用水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育员用土办法自制自来水,保证每个孩子一个脸盆、一条毛巾,每天能按时洗脸刷牙,还自制淋浴器,坚持定期给孩子们洗澡。
托儿所还为孩子们制订科学营养的食谱,保证每天一个鸡蛋、二两肉,以及足够的豆制品、蔬菜、瓜果,以保证孩子们的营养健康。
美国外科专家艾乐思博士参观后曾说:“这是我在全中国看见的最好的一座托儿所。”
1946年11月,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党中央指示托儿所撤离延安。
全所40多名保育员护送,用驮筐和驮床驮着96个孩子,浩浩荡荡向瓦窑堡前进。
园史馆中陈列的驼床、驼筐等
为了防止敌人投毒,丑所长把自己唯一的结婚纪念品——银镯子打造成银筷子,在转移途中用来测试水质和食物是否安全。
行军中,为了防毒使用过的银筷子和铜勺
每到一处暂住地,孩子们睡在炕上,老师们睡在地上。
天热,孩子吃不下饭,保教人员就拉着布帘来回跑,加速空气流动。孩子们凉快地吃完饭时,老师们已经汗流浃背。
红星幼儿园(黄寺园)的孩子们用泥塑作品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因为物资匮乏,孩子们的食物来源很多都得依靠保育员筹措生产。他们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枣树上的枣子都舍不得吃,省下来留给孩子,而懂事的孩子把红枣藏起来送给照顾她的保育员,“一颗大红枣”的故事流传至今。
选自黄寺园教师自制的图画书《一颗大红枣》
1947年3月,托儿所接到上级通知,立即向河北省平山县转移。保育员们连夜为孩子们赶制棉袜、棉帽,炊事班的同志制作炒面、烤饼,卫生室的同志备好急救药包和必备药。
保育员亲手缝制的棉帽、棉衣、棉裤、棉鞋、棉手套
凌晨,9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被静悄悄地抱上“马背摇篮”。这支奇特的队伍消失在浓浓的夜幕中。
道路越来越难走,工作人员一人牵住毛驴、一人拉住毛驴的尾巴,小心翼翼地迈着每一步,不知走过了多少悬崖峭壁、也不知经过了多少独木小桥,孩子们安然无恙,而保教人员的手和脚都被树枝、石子扎破,衣服被荆棘刮破成碎条。但那时,保育员们心里只装着孩子,根本没有自己。
有一次,队伍被敌机发现,一颗炮弹就扔在离队伍不远的地方。保育员孙巧兰一翻身,把孩子护在了身下……
奋不顾身的好阿姨——孙巧兰
横渡冰河时,“咔嚓——”一声响,眼看孩子们乘坐的大车就要翻进冰冷的河水。“别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已经五十多岁的路云山叔叔大喊一声冲了上去,跳进齐腰深的冰河,用自己的肩膀死死顶住车沿,等孩子们脱险,路云山叔叔的棉衣已经冻成了大冰坨子。
孩子们的保护神路云山叔叔
1955年,当时的“万寿寺幼儿园”为了做好卫生工作,保证儿童健康,制作了专门的“疫情联系网”和“儿童作息时间表”,很好地指导着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而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延用至今。老一辈幼教工作者“好好的保育儿童”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直把幼儿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的生长发育需要。
万寿寺幼儿园制订的专门的“疫情联系网”和“儿童作息时间表”
改革开放后,我园先后在全军“十一五”课题《幼儿园健康教育规范化的研究》和全国“十二五”课题《幼儿园体育环境的创设与研究》中,梳理了一些较为全面、科学、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管理方法,并为幼儿创设了凸显部队军事特色的室内外运动环境,在关注幼儿动作发展的同时,注重开展安全教育。
保教合一,传承发展
我们的园史馆中至今陈列着保育委员会主任蔡畅同志于1946年7月手书的《保育工作总结提纲》的文件影印件,其中就提到“保教合一”的儿童教养法。当时,蔡畅同志就提出:要重视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保育与教育,使他们不仅成长为健康的孩子,还成为头脑聪明、有着一定文化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全面人才。
在从延安到北京持续两年多的转移途中,托儿所的保教工作者也竭尽全力创造条件,为幼儿打造游戏、学习和生活三位一体的空间。老师们还经常自制玩具、图书,进行日光浴,开展体育运动,确保每个孩子健康、幸福成长,一个不掉队、一个不生病,头脑聪明、身体健康地回归家庭。老一辈幼教工作者即使在战争年代、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仍然潜心保育工作,努力实现保教合一。
园史馆中陈列的转移路线图
进入新世纪,在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中国学前教育的优秀传统——保教结合、寓教于保、以保促教,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传承至今。
作为北京市和全军的双示范幼儿园,我园一直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以红色教育、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为亮点
因地制宜,家园共育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朱德总司令为幼儿园选址万寿寺。当时,很多家长因全面投身国家建设而工作繁忙,这些建设者的孩子和烈士子女在保教人员的细心照顾和精心教育下,茁壮成长。
为了和刚入园的孩子建立感情,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经常把孩子带回家过周末。
为方便家长,老师亲自为幼儿拆洗被褥,精心为孩子缝制四季衣物;
主动去探望生病的孩子,亲手为孩子制作玩教具;
还通过给家长写信,向远在国外公干的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情况等等。
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话、微信已成为家园沟通的主要桥梁,但我园大多数家长仍是军人,日常工作繁忙,与教师沟通、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活动的时间有限。
为了让家长不缺席幼儿的成长过程,幼儿园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设家长沙龙,解决家长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形成同伴互助式家长活动模式;开设家长讲坛,邀请知名教育家、优秀教师介绍育儿经验;开展亲子活动,同时坚持每月发放家园联系册,随时进行家长约谈。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日进行亲子游戏的线上推送,每周与孩子进行视频连线,每月在云端开展特色亲子活动,家园联动、同频共振,关注家长、幼儿的心理调适,迎接每一名幼儿的健康返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幼儿自发自主的表现与创造,
走进童心世界,与他们一起成长,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好的孩子,
培养自信、勇敢、正直、仁爱、创新、奉献、进取的教师队伍,
继承红色基因,
培育传承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的红色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改编自《学前教育》(幼教版)2021年78期《把最好的一切奉献给孩子》一文)
活动策划| 学前教育编辑部
微信编辑| 程洁
照片提供|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红星幼儿园(黄寺园)
微信制作| 李杰 欧阳
往期精彩回顾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教育杂志社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学前教育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