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菁,本文原发表于学前教育杂志,转载自“刘凌幼教名师工作室”微信,转载仅用于学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即刻删除,非常感谢!
学习故事
不仅仅是一套理念
一个个故事
更是一套思维和行为模式
——周菁
最近,“学习故事”似乎成了幼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探索“学习故事”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撰写学习故事的行列,但探索过程任重而道远。老师们如果只是探索到皮毛就开始进行实践,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那么,“学习故事”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幼教专家提倡,那么多幼教老师推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学习故事”。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在说学习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新西兰幼儿园的一天。
看完了新西兰幼儿园的日程安排,你会用什么样的词形容新西兰的幼儿园呢?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自由,也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轻松。其实,这种教学氛围,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学习故事”这一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
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提出的,它既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同时,它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追求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Te Wh a riki》
卡尔的这一方法也体现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即《Te Wh a riki: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Te Wh a riki”这个词意为“编织而成的草席”,作为“草席编织者”——教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和创造草席图案。“编织的过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可长可短,没有完结、没有固定的边缘。《Te Wh a riki》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应该是积极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是为终生发展做准备的,而不是狭义地为进入小学而准备。
在新西兰各类幼教机构中,“学习故事”被广泛用来帮助教师观察、理解并支持儿童的持续学习,同时记录每一个儿童成长的轨迹和旅程。
那么,“学习故事”究竟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进行记录呢?
“学习故事”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记录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
首先,“学习故事”是为了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所进行的评价,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是课程的一部分。
其次,“学习故事”是在日常教有教学情境中所做的观察,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儿童学习过程的一系列“魔法时刻”,展示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勇气、信任、坚持、自信、责任。
再次,教师的计划和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的方法、策略和内容是建立在分析所观察到的与儿童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基础上的。
“学习故事”的这些特点表明,教学始于观察儿童的学习(注意),然后尽力去分析和理解它(识别),然后好好地利用我们所识别到的信息来有效地计划和支持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回应)。
因为认同这一教学方法,深圳实验幼儿园已经开始尝试让教师通过撰写“学习故事”,学习一种观察、分析儿童的方法,从而引导教师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师分析、解读儿童行为的能力以及教育敏感性。
在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实践中,一个“学习故事”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1. 注意:对儿童学习的观察(故事+照片);
2.识别:教师对学习的分析、评价和反思,如“我认为在这个情境中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关于乐乐,我今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回应:教师为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制定的计划,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以支持、促进和拓展儿童的学习”。
同时,一个“学习故事”还可以呈现家长和儿童的声音。
“学习故事”不仅呈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故事,也折射了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在运用“学习故事”评价儿童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目前我们只是在理解“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小步,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
周菁博士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习故事研习项目专家组组长
-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博士
-
刘凌幼教名师工作室专家队伍领军人物
周菁博士与实验幼儿园老师合影。(左一为实验幼儿园杨梅园长,右一为实验幼儿园曾桂芬老师)
文章资料来源:
周菁.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2014,(3).
图文编辑 | 静业
一起分享世界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