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REDITOR’S NOTE
儿童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惊喜,他们在发现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习得知识积累经验,经过自我理解的加工,形成新的认知。我们在观察儿童的过程中发现惊喜,在支持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也收获了新的知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儿童是我们的老师。
这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亲近自然时产生了探索自然的好奇心,他们想知道关于蚂蚁的一切秘密。于是,这场探索蚂蚁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他们看科普、查资料……蚂蚁的世界悄悄为他们打开了。
(*注:案例选编自玉溪市红塔区春和中心幼儿园 张科《蚂蚁的秘密》)
缘起 /
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或是散步时,幼儿总会被沙地里排着整齐队伍搬食物的蚂蚁群吸引,被突然飞到小朋友裤脚上的蛾子吸引,被忙着采蜜的蝴蝶、蜜蜂吸引,被小菜地忙着疏松泥土的蚯蚓吸引……
一旦有小朋友发现小昆虫,其他小朋友就会好奇地跑过来围观,胆大的小朋友还会拿在手里进一步观察,幼儿们经常津津有味地互相谈论与昆虫有关的话题,有的幼儿会分享自己在家看到的昆虫外形、习性,有的幼儿还会问老师或小朋友喜欢什么昆虫,为什么等等。
一天户外活动时,祥锦发现盆里有一群蚂蚁,大声喊:“蚂蚁搬家啦……”在祥锦的喊声中,孩子们都围了过去,这时镜懿走到我跟前说:“老师,小蚂蚁力气超级大,能搬动比他大很多的东西,超级超级厉害……”
这让我想到了“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兴趣”,在这个场景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昆虫的好奇心、观察力、认知力以及同伴间的互动。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追随幼儿兴趣,开展相关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昆虫呢?于是,我们进行了一个《昆虫世界》亲子调查,请家长辅助幼儿画一画认识的昆虫,写写自己认识及还想认识的与昆虫有关的内容。
结合调查问卷、年龄特征及班级幼儿最近发展区,我们进行了以下简要分析:
1.问卷分析
根据幼儿的观察动态和兴趣爱好,我们设计了“昆虫世界”问卷,发出问卷39份,收回39份,回收率100%。问卷中24份想了解蚂蚁,占比61.54%;9份想了解蜗牛,占比23.08%;4份想了解蜜蜂,占比10.25%;2份想了解蝴蝶,占比5.13%;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幼儿对了解蚂蚁有较大兴趣。
2.幼儿分析
中班幼儿能根据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小现象进行提问,有好奇心和探究的积极性,能主动发起一些探究活动,重视自己收集到的事实和证据,乐于倾听和分享他人的观点,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合作探究活动,并在成人的引导下寻找答案,通过观察、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
3.活动分析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收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现下,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种师幼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蚂蚁是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发现、感兴趣的事物,我们借这个偶发事件的机会探索其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适时关注幼儿的表现与反应,敏感的察觉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辅助工具,给予幼儿合作探索的条件,形成师幼互动“学习共同体”。
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追随幼儿兴趣,我们以《蚂蚁的秘密》为活动主线,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
// 支持策略 //
1、提供安全的户外活动场地、提供平面放大镜、立体放大镜让幼儿实地自主观察。
2、提供蚂蚁标本或图片进一步增加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欲望。
3、提供画笔、相机、标本材料让幼儿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4、投放《喂,小蚂蚁》《两只坏蚂蚁》《看,蚂蚁》《千千万万只蚂蚁》等绘本到阅读区。
01
寻找蚂蚁
除了攀爬区和小菜地,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地方有蚂蚁?带着问题孩子们开启了寻找蚂蚁的旅行……
梓润、艾源:“老师,小菜地里有小蚂蚁。”
双双、琪恩、安悦、小郭:“老师,沙池墙边有小蚂蚁。”
松松、涵涵、硕硕:“老师。树枝上有小蚂蚁。”
天天、早早:“老师,升旗台的草坪上有小蚂蚁。”
瑶瑶:“建构区的草坪下面也有很多小蚂蚁。”
彤彤:“小四班后面草坪的角落里面也发现了小蚂蚁。”
教师反思
户外探究活动是孩子们通过“五感”感受大自然各种元素的过程,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发了孩子对蚂蚁的发现——感知——观察——思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适宜的工具满足孩子生活化、趣味化的实践活动。
02
蚂蚁的藏身之处
户外寻找蚂蚁回来后,孩子们都兴奋讨论着自己的新发现,有的孩子神气地说:“我找到了蚂蚁的秘密基地……”
我问道:“你们还记得在哪些地方找到了蚂蚁吗?”问题一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
我又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你们发现蚂蚁的地方记录下来呢?”
小宇说:“手机,老师在下面找蚂蚁的时候看见你拍照了。”
小宇,你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让老师感到惊喜。于是我又问:“除了拍照,你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记录呢?”画画、做标记……最终,通过举手投票,选择用绘画记录“蚂蚁的藏身之处”。
记录一:小菜地发现了小蚂蚁和小蚂蚁的家,小蚂蚁们从洞穴里爬出去找食物。
记录二:幼儿园戏水区旁边的小树上发现小蚂蚁。
记录三:在沙地发现小蚂蚁,还看到一个蚂蚁洞穴,里面有很多蚂蚁。
记录四:在幼儿园弯道的垃圾桶旁边发现了小蚂蚁,它们一动不动,我以为它们死掉了,但是我一碰它们就动了,我猜它们在睡觉。
记录五:小蚂蚁藏在我们幼儿园的很多地方,建构区的角落里、草丛里、树上、小菜地的角落、沙池沙地等等。
教师反思
通过观察、讨论、绘画、同伴讲述记录地点,孩子们了解了更多蚂蚁的藏身之处。那么,该如何让孩子们知道蚂蚁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呢?
// 支持策略 //
1.结合幼儿观察以及同伴间的讲述,引导幼儿讨论“蚂蚁喜欢居住的环境”
2.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03
蚂蚁喜欢的居住环境
提问:根据观察和其他小朋友的记录,思考一下蚂蚁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
镜懿:“我知道,他们喜欢在墙角生活,我在幼儿园沙池的墙角发现小蚂蚁,在幼儿园外面的墙角也发现小蚂蚁。”
艾源、梓咿、安悦:“小蚂蚁喜欢在草丛里生活,我们在小菜地、建构区旁边的草丛里、小山坡的草丛里都发现了小蚂蚁,它们的家在地下的洞里,因为我们发现它们都是从地下爬出来的。”
哲哲:“我发现小蚂蚁都是从地下洞里爬出来的,它们喜欢居住在洞里。”
关键提问:蚂蚁到底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呢?
经过孩子们充分思考讨论后,老师通过视频、图片带幼儿一起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教师反思
孩子们在“寻找——讨论——思考”的方式下,通过动手动脑发现很多真实的现象和问题,与自己先前的认知经验发生碰撞和重组,是一个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力,丰富了相关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探究的兴趣。比如:“蚂蚁不只是生活在草地里,一些墙缝里也会有。”“并不是所有的洞洞都是蚂蚁的家。”
04
我看到的蚁穴
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后,小马说:“老师,小蚂蚁为什么要把房子盖成迷宫拐来拐去的?”听到小马的话,有几个孩子也跑过来说:“我去过迷宫啦,可好玩了。”“我妈妈上次带我去,走半天都走不出来,后面警察叔叔把我们带出来的,哈哈……”
我意识到这似乎是深入了解蚂蚁的一个契机,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有一个小任务,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讲一讲今天学到的本领,然后问问他们为什么蚂蚁的房子像个迷宫?”
[ 左右滑动可看 ]
教师反思
看到家长的反馈,打消了我们之前担心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的顾虑,使我们对接下来开展的探究活动更具信心了。
05
蚂蚁的外形特征
幼儿们通过观察、寻找、记录、讨论,对蚂蚁“藏身之处”有了了解,但对蚂蚁的外形特征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们再次组织幼儿从“蚂蚁长什么样子”进行观察,怎么观察呢?
1.讨论话题
怎么观察蚂蚁?去哪里观察?观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延奇:“我在小菜地发现小蚂蚁的巢穴,我想去小菜地观察。”
航航:“我要去小四班后面的草丛里观察小蚂蚁,我要带着我的放大镜去观察。”
松松:“要小心蚂蚁,不要用手去碰它,蚂蚁会咬人的,我之前就被蚂蚁咬到脚了。”
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带上放大镜去小三班、小四班后面的草地和小菜地观察。
2.注意事项
小手不要接触蚂蚁,眼睛注意脚下,不要踩到蚂蚁巢穴,观察的过程中不推不挤,发现蚂蚁后可以请好朋友一起观察。
3.观察反馈
孩子们带上放大镜出发了。但这一次观察的效果不是很好,孩子们发现小蚂蚁是动着的,即使借助放大镜也只能追着小蚂蚁跑,不能清楚地看出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只能发现他们的颜色,有褐色和黑色的。
关键提问:蚂蚁走动着,不便于孩子仔细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程程:“可以用蓝色的桶来抓小蚂蚁,这样就好观察了。”
天天:“我要用建构区的纸杯抓小蚂蚁观察。”
延延:“我要用鸡蛋托抓蚂蚁看。”
尤航:“我要用笔去围住小蚂蚁,观察它们。”
其他小朋友也开始寻找教室可用的工具,有的幼儿用瓶盖,有的幼儿用一次性塑料送明盘,有的幼儿去科学区找到捕虫夹准备捕捉蚂蚁进行观察。
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思考下,我们带上心仪的捕捉工具再次出发了。看,他们认真专注的样子,可真像一群“昆虫专家”。
观察结束回到教室,孩子们还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小蚂蚁长什么样子?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双说:“他发现小蚂蚁有四只脚。”
其他小朋友听后,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不同意的幼儿他们有看到是五只脚的,也有看到是六只脚的。
瑞瑞说:“小蚂蚁的头上有两个触角,我还看到了它的牙齿。”
硕硕说:“小蚂蚁的身体有头部、胸部还有腹部,我在家和我爸爸妈妈观察过。”
从幼儿的回答我们发现:孩子对于小蚂蚁的外形特征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借助瓶盖、纸杯等材料解决了不用追着蚂蚁跑的问题,可以更方便、更近距离地让幼儿进行观察,但蚂蚁始终是在动,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关键提问:蚂蚁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每个孩子观察到的都不一样?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郭说:“可以把小蚂蚁踩死了再观察,这样它就不会动了。”
有的小朋友同意。
有的小朋友不同意,说:“踩死了小蚂蚁的身体就坏了,还会粘在地板上,也不能看清楚。”
有的小朋友说:“小蚂蚁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伤害小蚂蚁,它的爸爸妈妈找不到会伤心的。”
小郭:“那你们说怎么样让小蚂蚁不动?”
争论结果:让老师用手机把小蚂蚁拍下来看,或者将照片放到一体机上观察,还可以找蚂蚁的图片观察。我们采用了小朋友说的方法,用手机拍摄蚂蚁并将照片投到一体机上让幼儿观察。为巩固幼儿对蚂蚁的认识,我们还通过网络上的图片、视频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师反思
《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在幼儿了解蚂蚁外形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幼儿在前,教师靠后”的理念 ,根据孩子遇到的问题和猜想,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思考讨论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适时安排充足的时间、提供工具,让幼儿经过操作实践、得出结果。
06
蚂蚁有嘴巴吗?
在借助网络图片仔细观察蚂蚁时,幼儿们对蚂蚁有无嘴巴有了分歧,还有了疑问:小蚂蚁是怎么吃东西的呢?
问题一出,孩子们的兴趣点再次被激起,如果小蚂蚁没有嘴巴和牙齿,它们是怎么吃东西的呢?
祥锦说:“小蚂蚁是没有嘴巴的,那是鄂。”
借助网络,我们一起了解到:蚂蚁没有牙齿和嘴巴,上图孩子们疑惑的地方称为鄂,蚂蚁的进食器官称为口器,蚂蚁的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一般通过口器将食物切碎后进入到胃里消化。蚂蚁的腭部,可用于进食、搬运东西、打架等。
07
蚂蚁的分工和种类
一天,户外沙池游戏时,孩子们发现了一只和我们常见蚂蚁不同外形的蚂蚁,他们围观讨论着,小海说:“这是蚁后。”佳佟说:“这是飞蚂蚁,它有翅膀。”不一会,蚁后、飞蚂蚁的辩论就开始了,孩子们各抒己见。老师加入其中,问道:“蚁后和飞蚂蚁有什么不同?怎么辨别呢?”
第二天,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请幼儿先回家通过手机、书本等方式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查阅、互相分享后,我们一起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到:
在幼儿寻找蚂蚁种群分工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认识了行军蚁、切叶蚁等。当然世界各地还有许多蚂蚁种类,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我们主要借助多媒体资源拓宽孩子对其他种类蚂蚁的了解。
08
我眼中的蚂蚁
《指南》中指出:“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前期活动中,孩子们对蚂蚁身体构造、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对蚂蚁的兴趣不减,进餐后纷纷拿起画板画起了小蚂蚁。
// 支持策略 //
1.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绘画工具和泥工材料。
2.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组织和安静的环境。
3.鼓励孩子大胆地表现与创作,并将幼儿作品用于班级环境创设。
4.启发孩子“体验——观察——思考——创造”的思维。
09
蚂蚁的食物
户外活动或是散步时,幼儿们都会特别去关注蚂蚁,他们看着蚂蚁排队搬运食物,对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展开了讨论。
操作单先让孩子们猜想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结合家长资源,周末请家长带领幼儿一起根据操作单上的猜想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并完成后半部分的调查表。
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幼儿们对蚂蚁喜欢吃甜食,如:蜂蜜、糖、蛋糕、奶油等没有异议,但是对蚂蚁喜欢吃肉这一结果却有了分歧,有的孩子说他们观察发现小蚂蚁不喜欢吃肉,而有的孩子说他们观察发现小蚂蚁喜欢吃肉,有很多小蚂蚁都来吃了,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在孩子们讨论后,我们通过多媒体资源了解到:
蚂蚁有非常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蚂蚁,它的食物也是根据生活的周边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肉食,第二类是杂食偏肉食,第三类是杂食偏素食,第四类是素食。
教师反思
大自然是幼儿进行自然探究活动的活教材,是幼儿成长进步的源泉所在。在探究蚂蚁喜欢的食物过程中,我们以家园互动为主,结合自然资源,让幼儿通过探究活动与大自然建立联系,引导他们自己去看、去听、去触摸,在亲子观察记录中提升幼儿对自然的探究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自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做好相关记录,引导幼儿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10
蚂蚁的精神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蚂蚁团结起来力量惊人,幼儿们听了蚂蚁将堤坝摧毁的故事后,都觉得蚂蚁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害的,被蚂蚁咬过的几个孩子反应更激烈,她们都觉得蚂蚁是有害的,因为小蚂蚁会咬人。还有的孩子说“小蚂蚁还会偷吃东西,它是有害的。”
关键提问:蚂蚁真的是有害的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查阅书籍后,了解到蚂蚁可以吃掉一些死掉的昆虫和其他尸体,还能捕捉虫子,控制害虫。蚂蚁在自然中起到了土地清洁和控制虫害的作用,大自然是离不开蚂蚁的。当然,蚂蚁对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教师反思
《指南》中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蚂蚁虽小,但它们却能合作搬动许多庞然大物,它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精神值得孩子们学习与发扬。为此,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选择绘本故事《蚂蚁和西瓜》开展活动,引导幼儿学习蚂蚁遇事动脑筋想问题、与同伴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感悟 /
“蚂蚁的秘密”持续了一个多月,接近尾声了,但我想,幼儿对蚂蚁的好奇、关注和研究一定不会结束,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播下了喜欢探究的种子。回想探究“蚂蚁的秘密”这一活动,我们一步步走来,正是顺应了幼儿的需求,游戏活动才能不断地深人和拓展。
《指南》建议:“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觉得这是要求我们带着思考去生成和组织游戏,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需要、兴趣、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发掘幼儿的优长。
在“蚂蚁的秘密”游戏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考力、自主探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小脑袋里藏着数不清的问题。陶行知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活动开展中有探索、有游戏、有情感,通过观察、讨论、探索、思考、记录、实验等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品质,用听听、说说、看看、画画的方式,即获得了知识经验又培养了任务意识。孩子们在与同伴、与教师、与家长的“学习共同体”中,感受了不一样的科学启蒙活动。
往期案例
获奖案例 | “筑渠引水”游戏千篇一律?这群孩子筑渠可不只是引水,而是在做一件“拯救生命”的大事!
获奖案例 | 幼儿园里办起了堪比音乐节的“桑葚节”,胜过所有幼小衔接课!
获奖案例 | 沙池里只能玩沙?这些科学小实验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
获奖案例 | 一座会拐弯的桥,背后蕴藏着孩子的“问题解决”与“深度学习”!
获奖案例 | 种植区只能浇水、施肥、记录植物成长?这些“活教材”都是教育契机!
获奖案例 | 砖块、水泥、柴火,就地取材的小厨房,让孩子也能感受“烟火气”的生活!
获奖案例 | 科学探究也可以无需刻意设计,从一颗小球看孩子的“自主探究”与“问题解决”!
获奖案例 | “我不想玩了!”寻宝游戏从枯燥乏味到再次充满趣味,这位老师做了这些事!
获奖案例 | 疫情下的游戏:家长不能入园接送,孩子们竟为幼儿园做了一顶能为所有人遮风挡雨的雨棚!
获奖案例 | “教育”与”生活”如何完美衔接?一个持续20天让孩子兴趣满满的游戏活动告诉你!
获奖案例 | 神马?孩子5岁就结婚?当美好遇见童真时,幼儿园出现了最萌的婚礼!
获奖案例 | 从斜坡游戏到搭建创意棉被“运输通道”,学习契机往往都藏在生活里!
获奖案例 | 4次大改造,小鸟们不仅在这所幼儿园”吃饱喝足”,还吃到了”膳食均衡”的”自助餐”!
获奖案例 | 谁说南方幼儿园不能玩雪?这群南方孩子就把滑雪场搬进了幼儿园,完成了滑雪畅行的小梦想!
获奖案例 | 玩水怎么玩出高水平?看孩子们怎么打造一搜永不沉没的船!
获奖案例 | 这群孩子竟然给小鸟举办了葬礼!“死亡教育”原来在幼儿园也不用讳莫如深!
获奖案例 | 什么游戏能够持续一个月?看孩子们如何将“废弃”的花布变成“露营”的帐篷!
获奖案例 | 规则游戏不可以有自主?老师放手后,这群孩子竟然把传统的规则游戏玩出了新花样!
图片 | 玉溪市红塔区春和中心幼儿园
编辑 | 蒋頔
审核 | 赵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