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孩子可是一门大学问。每个家长哄孩子,都有几句口头禅,有些还“流传甚广”。
但有些话对孩子成长并没有实质帮助,长此以往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1、还是我来吧
孩子想帮忙收拾碗筷,大人说:“还是我来吧,别把碗打碎了”;
一句“还是我来吧”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不信任,也在无形中打击着孩子的自信。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会更懒惰,也极易养成凡事依靠大人的依赖性。
建议: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家务方面,大人尽量不要插手,鼓励孩子主动去做;如果孩子没有做好,不要直接指责,可委婉的提出不足,安慰孩子:“下次我们可以这样做……”
2、不行、不能
看见路上有个小水坑,孩子想跳进去,大人说:“不行,会把衣服弄脏”。
小孩好奇心强,成长中若是经常听到“不行”这一类禁止的话语,太多的尝试被大人强行阻断,会让孩子尝试挑战的勇气和探索能力越来越弱。
建议:
如果孩子的尝试没有危险性,大人不必禁止。
孩子通过亲身体会知道这件事不可为了,就不会再去做,而且尝试的过程孩子会收获别样的快乐。
3、都是XX不好,我们打它
孩子摔倒了,大人说:“都是地板不好,我们打它”,狠狠踩地板一脚。
这种安慰方式能让孩子感觉已经“报仇”了,内心得到满足。同时孩子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对的,桌子、地板是错的。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会了推卸责任,更不会去自我反省和改正。
建议:
孩子被摔疼后,家长先给孩子做应急处理。
待孩子情绪稳定后,一起客观分析为什么会受伤:跑得太快了?没有认真看路……帮助孩子总结生活经验,以后就少受伤了。
4、吃药不苦,打针不疼
“这药可甜了,就像糖一样”,孩子一尝又苦又涩,把药扔掉;“打针一点都不疼”,结果孩子疼的哇哇叫……
我们为了孩子能打针吃药,编造了一个个谎言,当孩子发现被骗时,就会对这类事情产生很强的抗拒和恐惧心理。等到下次要打针时,大人该怎么哄呢?
建议:
我们可以提前告诉孩子:“打针有一点疼,但是坚持一下很快就了。”
鼓励孩子:“如果你能忍住不哭,就是一个勇敢的宝宝;如果忍不住想哭也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别害怕。”
5、不听话就打110
“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
孩子被这样一吓唬,确实安静了不少,却也对警察、老师这类人产生误解,甚至认为他们是坏蛋。万一哪天孩子遇到了危险,却不敢向警察求助,后果无法想象。
建议:
多一些耐心我们会发现,孩子哭闹的背后可能存在某些特殊原因,我们对症下药即可。
比如孩子贪玩不想回家吃饭,家长与其吓唬孩子,不如这样交流:“吃饱了才有力气玩,吃完饭我们带小皮球出来玩好吗?”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6、你在吃什么,给我点好吗
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家长有时会凑上去问:“吃的什么,能给我一点吗?”当孩子诚恳地食物递给大人的时候,却被拒绝:“我不吃,你吃吧。”
看似普通的玩笑,孩子无法理解:不吃为什么要跟我要呢?父母可能是想让孩子多吃一点,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被拒绝的孩子却会失去判断力,满心的热情也被浇灭了。
建议:
教孩子学会分享,当孩子分享给你的时候,不要拒绝,吃一点,并谢谢孩子:“你真大方!”
对孩子的教育,大人们最好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积极有效的教育都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我们要多注意细节!
作为家长,也许无法阻止别人说什么,但一定严于律己,管好自己的同时,更重要是给孩子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可领取一套最新的元旦舞蹈视频+获奖公开课教案
关注公众号:幼儿园手指游戏
每天推送一个手指视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园手指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