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所风采 第320页

本文以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育为背景,重点探讨秋收节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文章指出,节气活动能帮助幼儿体验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认同感。幼儿园从八个节气中筛选主题,以项目学习形式开展活动。秋收节项目围绕“秋分”节气设计,通过唤醒秋天感知、体验劳作、举办秋收展、绘画表达等环节,引导幼儿深入感受丰收喜悦。项目采用小组合作、家园共育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劳动意识。实践表明,该活动获得幼儿、家长和教师的高度认可,有效提升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为幼儿园节气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160字)

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既能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文章从传统节日、文学、民间游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节日体验、传统技艺学习、沉浸式礼仪活动等),让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得到综合提升。同时,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通过亲子互动弘扬传统文化。最终目标是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文化认同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本研究以食育活动为载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大班幼儿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真实案例,从食物特征、用餐细节、种植养护等生活场景切入,引导幼儿在观察、制作、辩论等互动中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研究提出"创链式食育"实践框架,包含真实性、操作性、动态性三大特点,通过四季厨房、微型生态缸等项目,让幼儿在种植、烹饪等过程中理解生命成长规律。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幼儿观察力、思辨力及生活技能,同时促进教师指导能力发展,形成园本特色科学教育体系。研究为幼儿生命科学教育提供了"做中学"的实践路径,使幼儿在食育体验中建立健康饮食观念与生命敬畏意识。

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文章提出园本课程应立足幼儿实际生活,如结合当地清明制作麦芽塌饼的习俗,引导幼儿参与采挖石灰草等活动,实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过捕捉幼儿对石灰草生长变化的兴趣,生成测量、创意绘画等跨领域活动;同时关注幼儿探究中的问题,如空间方位认知、种子收集等,深化课程内容。教师借助观察记录及时调整活动难度与内容,如将揉面升级为和面实践,确保课程贴合幼儿发展需求。研究表明,生活教育理论既能指引课程方向,又提供了"做中学"的方法论支持,使园本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同步拓展,最终形成扎根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160字)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幼儿园“劳作工坊”实践为例,通过“三场空间”构建生活化劳动场景,包括室内外工坊和园外基地,实现劳动与生活的真实链接;以“四驱推进”策略融合德智体美教育,通过节日活动、户外游戏、艺术创作等形式,培养幼儿劳动技能与价值观;通过“五联融合”机制整合多元资源,打破空间与角色限制,激发幼儿创造力。该研究以体验式劳动为载体,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为幼儿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深度协作,通过空中课堂、在线交流平台及多媒体资源共享,实现教育透明化与互动常态化。针对当前家园共育中存在的沟通不足、角色模糊等问题,提出利用微信、QQ等工具建立即时沟通渠道,开展家长才艺评比、亲子活动等多元互动形式,并借助教育大数据完善个性化成长档案。文章强调,只有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为幼儿提供连贯、系统的成长支持,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

本文探讨了幼儿园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劳动实践策略,以“生活、创造、收获”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可行之策。文章强调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生活化劳动实践,幼儿可以建立正确的劳动习惯和价值观。具体策略包括:挖掘一日生活中的劳动契机,设计劳动任务清单,开展种植活动以掌握劳动技能;引导幼儿观察劳动现象,自主创造劳动工具,提升劳动创造力;总结劳动经验,感悟劳动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文章结合教育实例,为幼儿教师提供了实践参考,旨在通过生活化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将“任务单”融入大班幼儿体育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促进身心发展。教师通过规划多功能游戏区域、自制环保器械、分类投放材料,为游戏创设丰富情境;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培养目标及安全需求,设计“单人单任务”“多人多任务”等分层任务单,培养协作与独立能力;通过图文指引、路标提示和适时指导,帮助幼儿理解规则、提升游戏水平。该模式兼顾个体差异,在挑战性与趣味性中实现“玩出健康、玩出智慧、玩出快乐”的教育目标,为幼儿体育游戏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本文以“大树,抱一抱”微项目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游戏化学习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与个性化发展。活动中,教师敏锐捕捉幼儿对树皮安全隐患的关注,支持其从“给大树穿衣服”到“制作专属毛衣”的探索。幼儿在试错中发现问题(材料尺寸不足、绕毛线松散),通过合作提出创意解决方案(绕毛线、固定玩偶、使用子母贴),并延伸至“为大树穿雨衣”的雨天保护实践。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支架支持(提供材料但不代劳)和深度反思(如对比固定方式),推动幼儿经验从“生发”到“生长”。文章强调教师应作为合作者,以兴趣为导向,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整合生活经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实现“做中学”的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既能促进园本课程本土化发展,又能传递民族精神内核,夯实幼儿文化认同启蒙教育。然而,当前实践中存在课程理念缺乏本土生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课程内容层次单一等问题。为此,建议通过建立课程研究共同体探索本土课程理念,加强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提升文化素养,并融入日常文化构建多元课程内容格局。未来需进一步关注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及师资培养,以系统性、长效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深度融入,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