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的教育责任人和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支柱,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合力,一起携手为幼儿健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环境。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与您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共同提升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
家教案列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搭积木,在搭建的过程中,他总要独自完成,而不想跟其他小朋友合作,有时好不容易一起玩,但他总是一言不合就跟小伙伴发生冲突,不是推小伙伴,就是抢积木,抢不到就大哭大闹。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能一起愉快地玩耍,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家长困惑:是自己的孩子太自私了吗?您面对类似的情况,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呢?
孩子不会与人合作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3-4岁的孩子还处在“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的阶段,与人合作的意识没有那么强烈,虽然想与同伴一起玩耍,但常常会因为争夺物品而发生矛盾;4-5岁的孩子开始愿意与同伴合作,但他的合作能力相对较弱,往往会在合作中发生一些冲突。
孩子缺乏交流沟通的能力,遇到问题时,不懂得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不会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只会直接采取行动或宣泄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过度保护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保护,事事满足,这种“过度保护”令孩子性格养成比较特立独行,占有欲比较严重,在孩子眼中往往只有自己,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独门独户的居住模式,隔绝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电视机、手机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代替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使现在的孩子缺少共同成长的伙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1.引导孩子学习一些与人合作能力,父母要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宝贝,爸爸、妈妈知道,这件玩具你很喜欢,你告诉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跟小伙伴一起玩呢?”鼓励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肆意发泄。先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等孩子冷静下来再进行正面引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提示示范,与孩子一起讨论、实践体验等方法,引导和帮助孩子掌握与人合作的技能与策略。
2.为孩子创造交往和合作的机会。入园前,鼓励孩子多与社区、邻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容易在玩什么,怎么玩上达到默契,这是合作的萌芽;入园后,同学们可以多约着一起玩,有了共同生活和游戏的经历后,孩子比较容易进行合作。
3.鼓励孩子自主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遇到矛盾时,父母不必过于紧张,不妨把它看作是促进孩子自身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契机。父母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在避免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放手让孩子们尝试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产生了消极情绪,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适当安抚,再适时给予一些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适当地让步与妥协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
4.体验同伴合作的成就与乐趣,当孩子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时,会激励和强化他想要进一步合作的行为。所以父母可以多跟孩子讨论合作玩要与独自游戏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多关注自己以及同伴的感受,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和移情能力;鼓励孩子描述和回忆与同伴合作时的成就感。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记录合作时的体验和愉悦的心情,如照片、画画。当孩子们通过合作取得一些小成就时,比如一起合作拼积木、合作类运动游戏:蚂蚁搬豆等,几个家庭可以把孩子们聚在一起举行一个小仪式,共同庆祝合作成果,这也会给孩子们带来难忘的回忆,让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合作,通过体验懂得合作的意义。
育儿小妙招
通过绘本,向孩子传达合作的意义。在生活中,见到与合作有关的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如,看到小蚂蚁搬运食物,可以告诉孩子,小蚂蚁之间在互相合作;电视里,看到很多海豚围成圈捕获小鱼,可以告诉孩子,海豚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
只要留意,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启发孩子的合作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合作。
推荐“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的4本绘本故事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提出“5C”模型也将合作能力作为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一个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会表现得更好,也会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撰稿:吴晓玲
编辑:钟倩瑜
审稿:李玉珍
审核:于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