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开始讨论关于端午的话题。欣欣:“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吃粽子?在生活区里她问:“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包粽子来煮,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吃上粽子了”?宸宸:“对呀,对呀,我们可以自己包粽子”。小朋友们觉得自己动手绝对不是问题,就这样,为了吃上一口自己做的粽子,我们出发了。
粽子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包粽子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粽子有什么形状?粽子有什么口味?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自主开展了粽子大调查。
“粽子只有三角粽吗”?
“我见过长方形的粽子”。
“我看过正方形的粽子”。
“粽子有什么味道”?
“我喜欢黄色的,甜甜的粽子”。
“我吃过婆婆包的咸肉粽”。
“粽叶从哪来”?
“粽叶是一棵棵的,要一片一片摘下来”。
“粽叶长长的,绿绿的”。
包粽子的粽叶到底用的是什么叶子呢?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答案揭晓了:北方常用芦苇叶来包粽子,而我们南方常用箬叶包粽子,所以我们的粽叶可不是长在“粽树”上,而是从箬叶竹上采摘下来的。
“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
“需要粽叶,糯米,五花肉”。
“还可以放绿豆、板栗”。
“蛋黄、红豆、红枣”。
“可是粽子是怎么包的呢”?
“我们可以包长方形的粽子,包好后用绳子绑一下”。
“我看到婆婆把叶子一卷,然后把米倒进去,盖起来用绳子绑起来就好了”。
“我想包咸肉粽”。
“我想包很多很多的粽子一起吃”。
“那我们怎么包呢”?
孩子们通过对粽子的探索,对包粽子充满了期待。对于粽子的包法,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包粽子前,孩子们提前把泡好的糯米和绿豆分装好在盆子里,并把粽叶泡在水里清洗干净。
小朋友们拿起一片粽叶将它卷起来,然后捏住一头,舀了一勺糯米放了进去,只见糯米瞬间就从手心里跑了出来。
航航将粽叶平铺,把糯米放在粽叶中间,试图将它包起来。宸宸把两片叶子折在了一起。时间很快过去了,但没有一人成功。
“我的米一直会漏出来,都漏光了”。
“包粽子可真难”。
小朋友们总结出自己的失败教训,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初次体验的感受和遇到的问题:
“糯米一直要跑出来,洒得到处都是”。
“我看婆婆包的时候都是用的两片叶子,但我怎么都弄不好”。
看来,包粽子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还需要学习包粽子的技巧。
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小朋友们吸取了教训小朋友们总结出自己的失败教训,小朋友们在与同伴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绘制了步骤图,并在步骤图的引导下,慢慢地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
“为什么我们包的粽子都是三角形的?那长方形的粽子怎么包呢”?
“我们只需要一片叶子对折,然后用绳子绑成一个小口袋”。
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地穿梭在一片片翠绿的粽叶间,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班级里充斥着浓浓的粽香。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传承着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孩子探寻“粽子”里隐藏的学问。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他们的认知经验、学习品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编辑:罗泽萍
照片:大五班教师、家长
初审:张燕玲
复审:汪思宇
终审:余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