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培养幼儿积极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离不开坚韧不拔的品质。”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幼儿培养这种品质呢?以下是一些具体且实用的策略:
1. 创设“适度挑战”的情境,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中成长
幼儿的心理韧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度挑战”的活动,比如搭建积木时增加难度,或者在户外活动中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所说:“幼儿需要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学会面对挫折。”
案例: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搭建一座“高塔”,当塔倒塌时,不要急于安慰,而是鼓励他们:“没关系,我们可以再试一次,看看这次能不能搭得更稳。”通过反复尝试,幼儿会逐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放弃。
2. 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帮助幼儿正确看待失败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强调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这种思维模式。例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不要说“你做不到”,而是说“你还没做到,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案例: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幼儿因为画不好而沮丧,教师可以说:“你看,上次你画的小猫也很简单,但通过练习,现在画得越来越好了。这次的小狗也可以慢慢来,你一定能画得更好。”
3. 通过绘本和故事,传递“坚韧”的价值观
绘本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选择一些以“坚韧”为主题的绘本,如《小乌龟富兰克林》《不怕失败的小兔子》,通过故事中角色的经历,让幼儿感受到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
案例:在阅读《小乌龟富兰克林》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富兰克林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通过讨论,幼儿会潜移默化地吸收故事中的正能量。
4. 教师的榜样作用:用行动传递“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幼儿是天生的模仿者,教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深远。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适当向幼儿展示自己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可以自言自语:“这个装饰品怎么挂不上去呢?让我再试试其他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会感受到教师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5. 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传递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并建议家长在家中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鼓励他们:“你可以先自己试试,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案例:某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推荐了“家庭任务卡”,如“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等,家长在完成任务后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帮助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建立自信和韧性。
6. 通过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玩”中学会坚持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游戏,如“寻宝游戏”“闯关挑战”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坚持的重要性。
案例: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闯关赛道”,幼儿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才能到达终点。当幼儿中途想要放弃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终点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会逐渐学会坚持和努力。
7. 及时肯定和鼓励,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
当幼儿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持和努力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正向反馈会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更愿意在未来的挑战中坚持下去。
案例:在手工活动中,如果幼儿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完成了作品,教师可以说:“你真棒!虽然刚才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你没有放弃,最后做得非常好!”通过这样的语言,幼儿会感受到坚持的价值。
结语
培养幼儿积极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榜样示范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所说:“幼儿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