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教育:如何在艺术欣赏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评价能力?
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则是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艺术欣赏中引导孩子学会审美评价呢?以下是一些专业且实用的建议,结合了国内外幼教专家的观点和实践经验。
1. 从“感受”开始,激发孩子的审美兴趣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是感官的探索者。”在艺术欣赏中,首先要让孩子通过感官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比如:
- 视觉:引导孩子观察作品的色彩、形状、线条等。
- 听觉:在欣赏音乐或舞蹈时,让孩子感受节奏、旋律和情感。
- 触觉:通过触摸雕塑、手工艺术品等,体验材质的质感。
实践建议:在幼儿园中,可以设置“艺术角”,摆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剪纸等),让孩子自由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2. 用“对话”代替“灌输”,引导孩子表达审美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教授指出:“幼儿的审美评价能力是在与成人的对话中逐渐发展的。”在艺术欣赏中,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孩子“这幅画很美”,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和表达。
- 开放式提问:“你觉得这幅画里有什么?”“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 比较式提问:“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幅?”
实践建议: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而非“权威者”的角色,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他们的观点与成人不同。
3. 结合生活经验,让艺术与孩子的生活产生联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在艺术欣赏中,教师可以将艺术作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 举例: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可以让孩子回忆自己见过的向日葵,讨论它们的颜色、形状和生长环境。
- 延伸活动:让孩子用画笔或手工材料创作自己的“向日葵”,进一步体验艺术的美。
实践建议: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选择与孩子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如自然风景、动物、家庭场景等,激发他们的共鸣。
4. 多元文化浸润,拓宽孩子的审美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刘焱教授提出:“幼儿的审美教育应注重多元文化的渗透。”通过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孩子可以学会尊重和欣赏多样性。
- 国际艺术:让孩子欣赏世界名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 本土文化: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剪纸、京剧脸谱等,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
实践建议:在幼儿园中,可以定期举办“艺术文化周”,邀请家长或艺术家分享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让孩子在多元体验中提升审美能力。
5. 鼓励创造性表达,让孩子成为“小小艺术家”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在艺术欣赏后,教师应鼓励孩子进行创造性表达,将他们的审美感受转化为自己的作品。
- 绘画:让孩子模仿或创作自己喜欢的艺术风格。
- 手工:用黏土、纸板等材料制作立体艺术品。
- 表演:通过舞蹈、戏剧等形式表现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故事。
实践建议: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和创新,即使他们的作品看起来“不完美”。
6. 家园共育,让审美教育延伸到家庭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强调:“家庭是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家长参与:
- 亲子艺术活动:建议家长带孩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一起进行艺术创作。
- 家庭艺术角: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孩子设置一个艺术空间,摆放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实践建议: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亲子艺术展”,展示孩子和家长的共同作品,促进家园互动。
总结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评价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感受、对话、生活联系、多元文化浸润、创造性表达和家园共育,孩子不仅能够学会欣赏美,还能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成为具有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小小鉴赏家”。
正如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艺术成长插上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