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引导幼儿积极面对困难挫折,培养坚韧不拔品质?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幼儿积极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塑造坚韧不拔的品质,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在这一时期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抗挫能力,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以下从理论到实践,结合专家观点和实际案例,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理论基础:为什么幼儿需要培养抗挫能力?
- 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幼儿期(3-6岁)是“主动性与内疚感”冲突的阶段。如果幼儿能够成功应对挑战,他们会形成主动性和自信心;反之,则可能产生内疚感和退缩行为。因此,帮助幼儿积极面对困难,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 教育目标导向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韧不拔的品质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实践策略:如何引导幼儿积极面对困难?
-
创设“安全失败”的环境
幼儿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失败,才能学会如何面对挫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游戏化教学:在游戏中设置适度的挑战,如拼图、搭建积木等,让幼儿在失败中不断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 鼓励尝试: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再试一次”,而不是直接提供帮助。例如,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提出:“教育要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
-
培养“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认为,幼儿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这种思维:- 积极反馈:当幼儿努力尝试时,教师应给予具体的表扬,如“我看到你一直在努力,真棒!”而不是简单地夸赞“你真聪明”。
- 故事引导:通过讲述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
-
情绪管理与共情支持
幼儿在面对挫折时,常常会表现出沮丧、愤怒等情绪。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学会管理情绪:- 情绪识别:通过绘本、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 共情支持:当幼儿情绪低落时,教师应给予共情,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
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需要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抗挫能力:- 家长培训: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批评。
- 家园互动: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幼儿在园的表现,并提供家庭教育的建议。
三、案例分析:如何将理论落地?
案例1:积木搭建中的挫折
在一次积木搭建活动中,小明多次尝试搭建高塔,但总是倒塌。他感到沮丧,甚至想放弃。教师观察到后,蹲下来对他说:“小明,我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倒塌是因为底部不够稳。我们可以试试把底部的积木放得更宽一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明重新尝试,最终成功搭建了高塔。教师及时表扬:“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
案例2:绘本故事中的启发
教师通过绘本《小兔子学游泳》引导幼儿讨论:小兔子一开始害怕水,但在朋友的鼓励下,最终学会了游泳。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做?”幼儿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像小兔子一样勇敢尝试。”
四、总结与展望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培养幼儿积极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需要教师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创设支持性的环境,培养成长型思维,帮助幼儿管理情绪,并通过家园共育形成合力。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在生活中的每一次尝试和挑战,都是他们成长的宝贵机会。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以耐心、爱心和智慧,陪伴幼儿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困难中收获成长。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