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引导幼儿参与公益活动,传递爱心与温暖,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以下从专业角度,结合幼教专家李季湄教授的观点,提出几点建议:
1.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 教师与家长的示范作用: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和家长应通过自身行为,如参与社区服务、捐赠物资等,向幼儿展示公益行为的意义。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幼儿的学习始于观察,成人的行为是他们最直接的教材。”
- 故事与角色扮演:通过讲述公益故事(如《爱心树》《彩虹鱼》),或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2. 设计适龄的公益活动
- 小班(3-4岁):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为班级植物浇水”“帮助同伴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关爱意识。
- 中班(4-5岁):组织“爱心义卖”活动,鼓励幼儿捐赠闲置玩具,并用所得款项购买物资捐赠给需要的人。
- 大班(5-6岁):开展“走进社区”活动,如为老人表演节目、清理公共环境,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公益的力量。
3.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 情感教育:通过观看公益短片、图片展等,让幼儿了解社会上需要帮助的群体,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 体验活动:如“盲人体验日”,让幼儿蒙上眼睛行走,感受视障人士的不便,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4. 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如“亲子义卖”“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效应。
- 分享与反馈:在班级群或家长会上分享幼儿的公益行为,鼓励家长在家中延续这种教育。
5. 注重过程,强化正向激励
- 表扬与鼓励:对幼儿的公益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如颁发“爱心小天使”奖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 反思与总结: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分享感受,如“你帮助了谁?”“你觉得自己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帮助他们内化公益精神。
6. 结合节日,深化主题
- 节日活动:利用“世界儿童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开展主题公益活动,如“为山区孩子送温暖”“关爱特殊儿童”,让幼儿在节日氛围中感受公益的意义。
7. 长期规划,形成机制
- 建立公益档案:记录幼儿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为其成长档案的一部分,帮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
- 持续开展:将公益活动纳入幼儿园的常规课程,如每月一次的“爱心行动日”,让公益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结语
引导幼儿参与公益活动,不仅是传递爱心与温暖的过程,更是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正如幼教专家陈鹤琴所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通过科学、有趣、持续的教育实践,我们能让公益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