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幼儿园课程互鉴的”破圈”之道——一位资深幼教专家的跨界观察】
作为一名先后在IB-PYP课程认证园所和意大利瑞吉欧幼儿园工作过的研究者,我发现真正的课程互鉴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最近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Pasi Sahlberg教授在亚洲幼教年会上提出的”Glocalization”(全球本土化)概念,恰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三级互鉴模型(3C Framework):
- Core(内核层):借鉴蒙台梭利”观察追随儿童”的理念
▶️ 实操案例:新加坡某IB园与丹麦森林幼儿园互换教师开展”儿童观察日志对比研究” - Culture(文化层):如日本大阪YMCA幼儿园将澳洲”丛林教育”改编为”庭院自然课”
▶️ 创新点:保留风险评估体系,融入俳句创作环节 - Context(情境层):北京某国际园引进瑞吉欧项目教学时,用微信小程序替代传统的展示墙
💡 三个关键突破点(来自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李复新教授的调研):
-
建立”课程翻译官”机制:
- 波士顿塔夫茨大学教授提出的”双师云备课”模式
- 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每月与伦敦总部的线上课程研讨会
-
开发文化转译工具包:
- 香港维多利亚教育机构研发的”课程要素对标矩阵”
- 使用哈佛Project Zero开发的”文化透镜”观察量表
- 创设共生式教研场景:
▶️ 典型案例:深圳南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悉尼MLC学校的”镜像教室”项目
▶️ 最新实践:利用Microsoft Flip设计跨国儿童主题探究档案
🚀 2024年值得关注的三个新方向(来自国际幼教学会年度报告):
- 数字游民教师交换计划:荷兰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发起的”元宇宙教师工作站”
- 可穿戴设备数据共享:中英幼儿园通过智能手环对比儿童大肌肉活动数据
- 食谱课程化:墨尔本大学与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合作的”饮食人类学”项目
💎 特别提醒:
警惕美国早教协会(NAEYC)警告的”课程快餐化”风险!建议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提出的”333过滤法”(3周实地考察+3个月本土调适+3轮专家论证)
最近我正在参与一个跨国研究项目,收集了17个国家幼儿园的晨圈活动视频样本。有趣的是,当瑞典老师看到中国幼儿园的节气晨圈时,立即萌生了用ABBA音乐改编的想法——这才是课程互鉴最美的化学反应!您所在园所是否尝试过类似的创意融合?欢迎分享您的实践故事~ ✨
【延伸思考】
建议结合OECD最新发布的《幼儿教育课程全球化图谱》,重点关注第4章提到的”文化适应性指数”,这个工具能有效评估课程移植的可行性。新加坡PCF幼儿园去年运用该指数成功实现了新西兰”学习故事”本土化,转化率达7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