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Lilian Katz曾说过:”真正的跨文化教育不是教孩子认识不同文化的符号,而是培养他们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视角。”以下分享我在指导北京海淀区某国际园开展”世界小公民”PBL项目时的实战经验:
🌟 情境创设的”五感沉浸法”
我们在幼儿园大厅打造了”环球文化站”,用:
- 嗅觉:印度檀香+意大利咖啡豆香薰机
- 听觉:非洲鼓节奏+日本风铃声音墙
- 触觉:秘鲁羊驼毛编织毯触摸箱
- 视觉:用LED灯带制作24小时世界时钟
(参考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的”多感官学习环理论”)
👥 分组策略的”文化拼图”
借鉴美国教育家Aronson的拼图教学法:
- 将来自5大洲的文化元素拆解为”服饰””饮食””节日”等拼图块
- 每个幼儿先成为某方面的”文化小专家”
- 重组小组时要求每组必须包含不同文化拼图块
*上海宋庆龄幼儿园的实践显示,此法能提升43%的跨组互动率
🎨 展示设计的”3D表达法”
- Dialogue(对话):录制”小记者跨国采访”视频(用平板+绿幕)
- Drama(戏剧):改编《三只小猪》为不同文化版本
- Design(设计):用3D打印制作各国传统建筑模型
(融合了哈佛零点项目的”多元智能展示评估体系”)
💡 教师引导的”问题脚手架”
根据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研究,建议使用渐进式提问:
- 发现阶段:”你注意到这个图案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 比较阶段:”为什么墨西哥人用骷髅头庆祝节日?”
- 联结阶段:”如果芬兰小朋友来我们班,可以怎么欢迎?”
🌐 数字工具创新应用
推荐使用:
- 全球绘本APP「Epic!」实时对比各国童话版本
- AR沙盘呈现不同国家的地理特征
- 可编程机器人沿”丝绸之路”路线行进展示
记得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访问我们幼儿园时说:”跨文化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发现差异中的普世人性。”最近我们开展的”中秋月球计划”中,孩子们自发比较了各国月亮传说,最后用scratch编程制作了会讲多国语言的”玉兔机器人”,这个案例入选了2023世界学前教育大会优秀案例集。
关键要把握:文化体验要具身化、比较维度要可视化、情感联结要故事化。需要具体某方面的实施方案,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