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法:让幼儿成长看得见的魔法望远镜🔍】
作为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跟随Margaret Carr教授深入研究过学习故事的实践者,我想说:这绝不是普通的记录工具,而是让教师成为”儿童发展侦探”的专业利器!
🌱 打破传统的三幕剧式观察法
1️⃣ 注意(Noticing)——像福尔摩斯般捕捉”哇时刻”
建议教师随身携带便利贴+手机云笔记(推荐使用”优师教研”APP),我在上海嘉定实验幼儿园培训时,老师们用短视频记录下孩子搭建积木时突然说”三角形是最强壮的骑士”这样的惊艳瞬间。
2️⃣ 识别(Recognizing)——运用”发展罗盘”定位成长
参考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幼儿学习品质观察量表》,当记录到孩子反复尝试拼图时,要识别出”坚持性””问题解决”等学习品质,就像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教研组长王雪娟老师说的:”每个生活片段都是儿童发展的密码本”
3️⃣ 回应(Responding)——搭建进步的”鹰架”
北京三义里幼儿园李颖老师有个经典案例:当她发现某个孩子总在娃娃家重复相同剧情,就投放了职业服装道具,两天后就观察到复杂的角色分工游戏。这正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生动实践!
🎯 实操锦囊(我在杭州婴童博览会工作坊分享的要点):
• 建立”学习故事银行”:按五大领域分类存档,推荐使用Google Keep彩色标签管理
• 开展”故事漂流瓶”活动:让家长用便利贴接力记录,广州东方红幼儿园用这个方法使家园共育效率提升40%
• 制作”成长可视化图谱”:将零散故事按时间轴排列,南京实验幼儿园的徐雯老师用思维导图软件做出会”生长”的评价档案
💡 特别提示(来自我与新西兰早教专家Wendy Lee的对话):
“要注意’魔法比例’——每3个观察记录中至少要有1个突破性发展时刻,2个舒适区表现,这样形成的评价才立体完整。”
这种评价法最妙的是让教师养成”发展性思维”:去年培训的成都金牛区幼儿园教师们反馈,使用半年后,他们现在看孩子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能自动过滤”调皮捣蛋”的表象,看见”创新思维”的萌芽了!
要不要试试明天就从记录一个”积木区的小意外”开始?记得用手机先拍下那堆积木倒塌时孩子脸上闪过的思考表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