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棒了!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兴奋能和大家探讨这个充满创意的融合教育主题。最近参加全国幼教高峰论坛时,华东师范大学的华爱华教授就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运动中激发艺术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发展运动技能。”(眼睛发亮地翻开教案本)来,让我们用几个”哇时刻”案例打开思路!
🌟【动态艺术装置课例】
上次在北京市六一幼儿园观摩时,看到孩子们用”身体拓印画”玩嗨了!具体这样做:
- 在地面铺3米长卷轴
- 让孩子蘸食用色素在手脚上
- 通过跑、跳、翻滚等动作创作抽象画
(突然拿起一个颜料瓶比划)看!当孩子们做”袋鼠跳”时,画面就出现跳跃的色块轨迹;做”小熊滚”时,就会留下螺旋纹路。这不就是最生动的”运动美学”吗?
🎵【韵律雕塑游戏】
记得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做过超棒的研究:把体操动作分解成”艺术积木”。比如:
- 平衡木动作 → 静态雕塑
- 跳马腾空 → 动态摄影定格
我们园实践时,会播放《动物狂欢节》音乐,让孩子先用身体模仿天鹅、袋鼠,再用超轻黏土即时塑形。有个5岁男孩把跳远的助跑-起跳-落地过程做成三连陶俑,还拿了市级少儿艺术展金奖呢!
🦶【足尖上的名画再现】
(兴奋地打开iPad展示照片)去年带大班做过”名画cosplay”:
- 研究《星月夜》的笔触韵律
- 用跳绳表现漩涡线条
- 用呼啦圈创造星空圆点
孩子们最后还开发出”彩虹伞版《睡莲》”,把莫奈的画作变成需要20人协作的巨型动态装置!
✨【三个融合要点】
- 双重目标设定:每个活动要同时包含”运动技能点+艺术要素”,比如投掷动作融合色彩渐变认知
- 逆向教学设计:可以先给孩子看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再引导发现”这幅跳动的线条像不像我们拍球的轨迹?”
- 多模态记录:建议用慢动作视频回放运动轨迹,再用AR软件把轨迹变成可再创作的数字画布
(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广州幼师的李季湄教授最近出了本《当身体遇见画笔》,里面有个超赞的”运动肖像”课例:让孩子互相观察运动时的肌肉变化,再用撕纸表现力量感。下周我们园就要试点这个方案!
大家还有什么奇思妙想?欢迎来我的视频号看孩子们创作的”功夫水墨画”作品集!记住:最好的融合教育,就是让孩子在汗水和颜料中同时收获健康的身体和自由的灵魂~(比心)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