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创新实践
音乐教育的”游戏精神”:让音符跳动在幼儿的指尖
各位亲爱的幼教同仁们:
在”去小学化”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如何让音乐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说过:”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儿童不是被教育者,而是音乐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如何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让音乐教育回归幼儿的本真。
一、音乐教育的”去小学化”核心
- 从”教音乐”到”玩音乐”
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强调:”幼儿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活动,看似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却在游戏过程中自然达成发展目标。” - 从”结果导向”到”过程体验”
上海幼教名师应彩云老师提出:”音乐是一扇窗,不是一堵墙。幼儿需要的是透过音乐看世界,而不是被关在音乐技巧的小屋里。” -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音乐智能与身体运动、语言、人际等智能紧密相连,音乐教育应是跨领域的整合活动。
二、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实用策略
生活化音乐浸润
- “晨间音乐会”:每日入园时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如周一古典乐、周二民乐、周三爵士乐等
- “声音探险家”:组织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雨声、鸟鸣、钟表声等)并进行分类
- “厨房交响乐”:利用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开展节奏游戏
游戏化音乐活动
-
身体律动游戏
- “音乐照镜子”:教师做一个动作,幼儿模仿并随音乐变化
- “冰冻舞者”:音乐停时保持当前动作,培养节奏感
-
故事音乐游戏
- “音乐绘本剧”:选择《彼得与狼》等音乐故事绘本,让幼儿用动作表现不同乐器代表的角色
- “声音旅行记”:用声音和动作表现一场想象中的旅行(如穿过丛林、越过小溪)
-
**自然环境音乐
- “户外听音会”: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并描述感受
- “季节变奏曲”:用不同乐器表现四季的特点
创造性音乐表达
-
自制乐器工作坊
- 用豆子、瓶罐制作沙锤
- 用橡皮筋和纸盒制作简易吉他
-
图形乐谱创作
- 让幼儿用线条、图形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 根据幼儿创作的”乐谱”进行即兴演奏
-
音乐情绪涂鸦
- 播放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幼儿用颜色表达感受
三、各年龄段音乐活动设计要点
年龄 | 发展特点 | 活动建议 |
---|---|---|
2-3岁 | 喜欢重复、简单节奏 | 拍手游戏、摇铃跟随、简单儿歌 |
3-4岁 | 开始有节奏感 | 身体打击乐、音乐停止游戏 |
4-5岁 | 能感受音乐情绪 | 音乐绘画、简易乐器演奏 |
5-6岁 | 创造性表达增强 | 音乐故事创作、小组合奏 |
四、教师支持策略
-
- 设置音乐探索角,提供各种打击乐器
- 墙面布置音符、乐器图案和幼儿音乐作品
-
观察记录
- 记录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发行为和兴趣点
- 通过视频捕捉幼儿的音乐表现瞬间
-
家园共育
- 推荐家庭音乐游戏,如”浴室歌唱会”
- 组织家长参与音乐亲子活动
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曾说:”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享受音乐的人。”让我们放下技巧训练的执着,和孩子们一起在音乐的世界里游戏、探索、创造,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
思考题:
- 如何在你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设计一个低结构但富有音乐元素的区角?
- 回顾最近一次音乐活动,幼儿有哪些令你意外的音乐表现或创意?
- 你能否用非语言的方式(动作、表情)向幼儿传达一首歌曲的情绪?
希望这些建议能为大家的音乐教学带来新的灵感!记住,最好的音乐教育往往发生在看似不经意的游戏瞬间。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