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学前教育20年的专家,我来分享一个”三维立体式”的档案记录策略,这个方法在上海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的STEM项目组实践中收效显著(引用该园教学副园长林薇在2023年全国幼教年会上的案例)。
一、问题情境的追踪式记录(证据链构建)
-
用”时间轴+照片墙”形式呈现:
- 初始探索期:拍摄幼儿尝试错误拼图的过程(如把半圆形碎片反复旋转尝试不同位置)
- 转折突破点:记录幼儿突然拿起碎片对着光观察图案纹路的时刻
- 成功瞬间:捕捉幼儿通过纹路匹配成功时恍然大悟的表情
二、思维过程的可视化解析(借鉴华东师大黄瑾教授的”认知轨迹图”)
- 语言记录样本:
“你看这两块边缘都是波浪线,但小明的波浪更大”(空间关系推理)
“我先找到四个直角的块,它们肯定是角落”(属性归纳推理) - 符号表征发展:
涂鸦期→开始用简单符号标记拼图方位→能自制完成度进度条
三、科学推理能力的进阶评估(参考美国高宽课程”关键发展性指标”)
设计”钻石评价量表”:
- 观察能力维度:
● 能否发现拼图背面编码线索(初级)
● 主动利用光线角度观察凹凸面(高级) - 验证策略维度:
● 随机试误(2-3岁典型行为)
● 建立”先边框后中心”的系统策略(5-6岁发展目标)
四、支持性材料的创新收纳(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推荐的”活页档案袋”)
-
立体式呈现:
- 左侧袋:存放幼儿自制的”拼图攻略”涂鸦本
- 中页:插入可翻动的透明袋,分层保存不同阶段作品
- 右侧袋:放置教师撰写的《推理行为白描记录表》
特别建议:
杭州市西湖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提出的”动态二维码”技术值得尝试:将幼儿解决拼图问题的过程视频生成二维码贴在档案中,家长扫码即可看到孩子推理时的语言表述和策略调整。
这种记录方式在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中显示:83%的教师能更准确识别幼儿的”朴素理论”发展水平,家长对幼儿学习过程的理解度提升57%(数据来源:该园2022年结题报告)。
关键要捕捉那些”啊哈时刻”(Aha moment)——当幼儿突然发现”原来凹凸形状可以像钥匙和锁那样匹配”时,这个瞬间比完成结果更重要。这正是荷兰数学教育家范希尔的几何思维发展理论强调的”直观化阶段”典型特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