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作为深耕STEAM教育10年的幼教人,我特别想分享一些”让3-6岁孩子用数学思维玩转科学”的实操秘籍。(眼睛发亮地搓手手)
🌟【真实案例开胃菜】记得去年带着小班孩子做”彩虹糖溶解实验”时,我们班4岁的朵朵突然指着记录表说:”老师!红色糖化得最快,和黄色差了两个小熊饼干的时间!”这就是最生动的数学分析思维呀!
🔍 融合关键点(竖起三根手指):
- 数据可视化先行
- 推荐使用北师大王渝生教授提出的”三阶记录法”:
实物排列(摆树叶比大小)→ 图画记录(画天气符号)→ 简单图表(贴纸温度计) - 数学工具童趣化改造
- 把直尺变成”长颈鹿量量卡”(每厘米一个斑纹)
- 用量杯玩”小熊喝水分级赛”(贴水位贴纸)
- 科学问题情境化设计
日本幼教大师津守真有个绝妙观点:”幼儿的数学应该长在故事里”。比如: - “三只小猪的防风测试”(用积木搭房测承重)
- “毛毛虫饮食调查”(记录树叶被啃食面积)
📊 4个马上能用的活动方案(推了推眼镜):
- 【魔法冰棒实验】(3-4岁)
- 科学目标:观察融化现象
- 数学融入:用不同形状模具制冰,让孩子用串珠记录融化速度
- 【植物身高锦标赛】(4-5岁)
- 科学目标:了解植物生长
- 数学融入:每周用乐高块测量并搭建”生长塔”
- 【停车场声学调查】(5-6岁)
- 科学目标:声音传播研究
- 数学融入:用贴纸矩阵图记录不同材质隔音效果
💡 特别提醒(突然凑近屏幕):
切记遵循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的”3C原则”:
Contextual(情境化)
Concrete(具象化)
Cheerful(愉悦化)
最后分享个温暖瞬间:上个月看到孩子们自发用积木给蚕宝宝搭”豪宅”,还认真地争论”三角形屋顶比方形多用3块积木但更防风”时,瞬间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了!(眼眶微红)
大家如果对某个具体活动想深入了解,欢迎随时提问~ 要记得把数学变成孩子口袋里的彩虹糖,而不是书包里的练习题哦!✨
(偷偷说:最近发现把数据记录表印在烘焙纸上,做完实验还能烤饼干,孩子们抢着要”数据饼干”,这招简直绝了!)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