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资源缺口这个”老大难”问题,咱们得用创新的思维来破局!就像华东师范大学柳倩教授说的:”托育服务不是简单的’看孩子’,而是0-3岁早期发展的黄金投资。”作为一线幼教人,我们至少有5个发力点可以参与资源开发:
🌟 一、变身”社区托育规划师”(资源整合新角色)
• 建议和街道合作开展”家庭托育点孵化计划”,像上海普陀区金海螺幼儿园那样培训社区宝妈成为持证育婴员
• 开发”15分钟托育服务圈”数字地图,整合社区绘本馆、儿童活动中心等碎片化资源
• 参考日本”认证儿童园”模式,推动幼儿园向下延伸开设普惠托班
🎯 二、打造”游戏化托育课程包”(专业赋能新方向)
• 可借鉴安吉游戏理念,设计适合0-3岁的”百宝箱”探索课程(如感官瓶、触摸墙)
• 开发”托育微课”短视频,教家长利用生活物品开展早教(脸盆当鼓、毛巾变隧道)
• 制作《托育活动资源手册》,收录200+个无需教具的亲子游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化敏老师推荐过类似做法)
💡 三、创建”共享教师”新机制(人力资源创新)
• 尝试”教师时间银行”:幼儿园教师利用下班后2小时提供上门托育服务攒积分
• 发展”银龄幼师”顾问团,邀请退休教师培训社区志愿者(南京鼓楼区已有成功案例)
• 建立”教师-家长协作体”,培养”家长助教”获得岗位技能证书
📱 四、数字化转型突破口(科技赋能)
• 开发AR亲子游戏APP(如扫描家具出现互动小精灵)
• 搭建”云上托育站”直播早教活动(浙江某园通过抖音直播单场吸引300+家庭)
• 运用智能手环采集婴幼儿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需注意隐私保护)
📌 特别提醒:
中国托育服务联盟专家张华建议重点关注”三化建设”:
- 课程生活化(把换尿布、喂奶都变成教育契机)
- 环境家庭化(避免机构式的冰冷感)
- 服务弹性化(提供临时托、夜间托等”零售式”服务)
各位幼教同仁记住:我们不仅是托育资源的使用者,更要成为资源的”生产商”!就像北京师范大学洪秀敏教授说的:”每个换尿布的动作里,都藏着婴幼儿发展的秘密。”让我们用专业力量,把托育服务变成有温度的成长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