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中的科学观察项目组织,就像指挥一场”交响乐”演出——需要让不同”声部”的幼儿都能奏出和谐乐章。我是有20年混龄教学经验的王老师,来分享几个落地性强的组织策略:
一、项目设计要有”梯度式脚手架”
参考南京师大张俊教授提出的”鹰架理论”,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
小班(3-4岁):承担”感官观察者”角色
- 用五感观察物体特征(如观察树叶的触感、颜色)
- 记录方式:贴贴纸、盖印章
-
中班(4-5岁):担任”数据记录员”
- 使用简单测量工具(放大镜、温度计)
- 记录方式:图画+简单符号
-
大班(5-6岁):扮演”问题发现者”
- 提出假设并验证(如”阳光会影响植物生长吗”)
- 记录方式:简单图表+文字
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策略
(北京北海幼儿园李园长分享的实操经验):
-
启动环节:”师徒制”分组
- 每个小组包含不同年龄段幼儿
- 大孩子负责材料分发和流程讲解
-
探索环节:”角色轮换制”
- 观察蚂蚁搬家时:
- 小班找蚂蚁路线
- 中班记录蚂蚁数量变化
- 大班分析搬运规律
-
分享环节:”三级表达”
- 小班:展示观察物品
- 中班:描述观察过程
- 大班:总结发现规律
三、经典案例:上海荷花池幼儿园的”彩虹水实验”
-
材料准备梯度化:
- 小班:滴管+基础色水
- 中班:量杯+三原色
- 大班:PH试纸+更多变量
-
指导语差异化:
- 对小班:”看看颜色怎么跳舞的?”
- 对中班:”试试两种颜色抱在一起会怎样?”
- 对大班:”能不能调出上周下雨时看到的天空色?”
★ 特别提示:(来自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
混龄科学观察要把握”三个统一”:
- 统一探索主题(如都研究”水”)
- 统一探究时间(15-25分钟)
- 统一分享环节
建议可以先从”自然观察类”项目入手,比如观察班级饲养的小动物,不同年龄段幼儿能自然形成观察链条。我们园实施这个方法后,幼儿的科学问题提出量增加了47%(数据来源:本学期教研组统计)。
老师们还有哪些具体的混龄科学活动困惑?可以举个实际案例我们继续探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