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中工程搭建与科学启蒙的深度融合实践
今天我要分享一个让许多幼教同仁都兴奋不已的教学方向——如何通过工程搭建活动为3-6岁幼儿开启科学启蒙之门!
一、为何要融合工程搭建与科学启蒙?
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前主席Christine Anne Royce指出:”幼儿时期的工程体验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石。”工程搭建为幼儿提供了”做中学”的完美平台,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可视、可触、可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教授特别强调:”低龄段的STEAM教育应当以’玩’为载体,在无意识中渗透科学原理。”
二、适合低龄幼儿的互动科学模型设计原则
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团队提出了”3C原则”:
- Cute(可爱):造型吸引幼儿,如动物、交通工具等
- Clear(清晰):科学现象直观明显
- Control(可控):幼儿能通过简单操作改变结果
比如我们设计的”摇摆小鸡”:
- 工程部分:用积木搭建平衡支架
- 科学部分:重心位置变化导致的不同摆动模式
- 互动方式:移动配重块观察摆动变化
三、四大经典融合案例详解
案例1:斜坡小车探索站(4-5岁)
来自南京实验幼儿园的经典课例
工程任务:用木块、纸板搭建不同坡度的斜坡
科学探索:
- 坡度与小车速度的关系
- 不同材质表面的摩擦力比较
互动设计:孩子可以自由调整坡度角度,用标志物标记小车停止位置,比较不同设计下的滑行距离。
案例2:纸桥承重挑战(5-6岁)
借鉴了日本”鹤田式”科学教育方法
工程挑战:用A4纸搭建能承受玩具重量的桥梁
科学原理:
- 不同折纸方式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 力的分布与传递
数据记录:使用统一的小积木块作为”砝码”,记录每座桥的承重数量,制作班级记录表。
案例3:风力发球器(4-6岁)
改编自德国”小工程师”项目
制作材料:纸杯、吸管、气球、胶带
科学现象:
- 风力大小与球体运动距离的关系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互动升级:通过改变气球充气量(风力大小)观察球的飞行轨迹,引入测量概念。
案例4:光影剧场(3-4岁)
受意大利瑞吉欧”光影项目”启发
工程组件:各种透光材料(硫酸纸、彩色胶片)制成的可更换幕布
科学发现:
- 光源距离与影子大小的关系
- 材料透光性与成像清晰度
创意延伸:鼓励幼儿自编自演影子戏,STEM与艺术的自然融合。
四、教学实施关键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建议采用”PEA”教学法:
- Pose(提出问题):”怎样让塔楼更稳?”
- Explore(探索尝试):自由搭建体验
- Apply(应用发现):将经验应用到新情境
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分享了她们的”3T”支持策略:
- Tools(工具支持):提供适宜年龄的建筑工具
- Time(时间保障):每次活动不少于30分钟持续探究
- Talk(对话引导):使用”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会怎样?”等开放式提问
五、评估与延伸
建议采用”成长型档案袋”评估方式,记录:
- 幼儿的搭建设计草图
- 实验过程中的语言表达
- 作品改进迭代的过程
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研究员沈颖洁特别提醒:”不要急于纠正幼儿的’错误’搭建, ‘不合理’的结构往往能引发最珍贵的科学讨论。”
亲爱的幼教同仁们,当我们将工程视为科学的实践载体,把科学当作工程的智慧源泉,就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连接想象与理性的奇妙之门。期待大家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精彩的融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