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学前教育15年的教研专家,结合我在北师大附幼PBL课题组的实践研究,为您剖析这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PBL项目中教师引导幼儿分析问题的”四步脚手架法”。(先抛出方法论引起兴趣)
很多老师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幼儿太小不会分析问题。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Project Zero研究显示,4岁儿童已具备初级逻辑思维(引用权威研究)。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我去年指导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的”我们的树屋”项目时,就完美验证了这套方法。孩子们从”树屋总是倒塌”的问题出发,最终设计出带斜撑结构的稳固树屋。一起来看看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具象化问题(核心技巧)
• 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形式
• 案例:用乐高搭建问题场景/绘制”问题故事连环画”
• 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特别强调:”幼儿思维依赖于具体表象”
第二步:五感探索法(创新点)
看:用放大镜观察问题细节
摸:触摸不同材质的对比(比如湿/干泥土)
听:录制问题发生时的声音
闻:辨别相关气味变化(食物变质项目)
尝:安全前提下体验味道差异(种植项目)
第三步:思维可视化工具(实用教具)
-
彩虹提问板: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维度
- 红:发生了什么?
- 黄:可能的原因?
- 绿:解决办法?
- 问题绳:用毛线连接相关因素(培养系统思维)
第四步:3F引导话术(话术模板)
• Fact(事实):”你注意到什么?”
• Feeling(感受):”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 Future(未来):”如果…可能会怎样?”
特别提醒三个常见误区:
🚫 不要直接给答案(剥夺探索机会)
🚫 避免封闭式提问(限制思维)
🚫 警惕成人思维投射(用儿童视角看问题)
最近在研发的”问题分析魔法盒”教具(含特制放大镜、因果转盘等)效果很好,感兴趣的老师可以联系我获取使用视频。记住: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预期!
(留下专业又亲切的结尾)下次遇到小朋友说”老师我不知道”时,不妨试试说:”让我们像侦探一样来找找线索吧!” 您会发现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