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了推标志性的圆框眼镜,眼睛因为兴奋而闪闪发亮)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让我想起了上周在XX幼儿园观摩时,看到一群3岁小朋友围着磁力片争论”为什么这个红色的能吸住蓝色的”的有趣场景。(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 首先我们要明确:科学精神≠教知识点!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探究DNA”——这是华东师大李季湄教授特别强调的。具体可以这样做:
🌈 1. 创设”哇时刻”环境(借鉴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
• 在自然角放会变色的白菜心(白醋+食用色素)
• 走廊布置”声音管道”(PVC管改造的传声筒)
• 就像南京实验幼儿园徐雯园长说的:”要让环境成为不说话的老师”
🔬 2. 提问的艺术(参考哈佛大学Project Zero研究)
• 把”小蝌蚪怎么变成青蛙”改成:
“如果你是小蝌蚪,最想先长出哪个部位?为什么?”
•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指出:”开放式问题能激活幼儿的前科学概念”
🎯 3. 记录方式创新(融合新西兰学习故事理念)
• 用”科学漫画日记”代替传统观察记录
• 请孩子用乐高积木表征实验结果
• 就像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郑惠萍园长示范的:”表征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
💡 特别提醒(突然站起来比划):
• 小班重点:感官探索(”这个冰块摸起来像什么?”)
• 中班核心:对比验证(”哪种纸船漂得久?”)
• 大班关键:推理表达(”你怎么证明影子是自己变的?”)
(掏出手机展示最新案例)看!这是我们上周在朝阳区幼儿园做的”快递盒科学节”:
- 用纸箱做”黑暗视觉实验”
- 瓦楞纸摩擦发声比赛
- 包装气泡膜拓印艺术
🌟 记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的建议:”幼儿科学教育要把握’三性’——生活性、趣味性、探究性!”现在很多园所陷入误区,把科学活动变成”迷你版初中实验课”,这完全违背了幼儿认知特点。
(突然从口袋里变出彩虹色纸飞机)最后送大家一个万能公式:
科学精神=好奇心的N次方 × 持续探究 ÷ 标准答案
要不要试试明天晨间活动时,和孩子一起探索”为什么我的纸飞机每次转弯方向都一样”?(眨眼)保证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童言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