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有你,”舞”所不能:音乐与舞蹈创编的跨学科探究魔法课》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认同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观点:”幼儿园艺术教育应是打破学科壁垒的’完整艺术’体验”。今天我们就来解开音乐与舞蹈融合创编的密码,分享几个实操性极强的”破界”妙招!(文末附赠3个经典案例模板)
✦ 第一重境界:音乐可视化教学法 ✦
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指出,3-6岁是儿童”音乐语法”形成关键期。我们在北京朝阳区幼儿园做过对比实验:
- 传统组:单纯聆听《四小天鹅舞曲》
- 实验组:用彩带表现旋律走向(高音举过头顶/低音贴近地面)
结果显示实验组幼儿的音高辨别准确率提高42%,这就是著名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的魔力!
✦ 第二重境界:故事驱动式创编 ✦
上海特级教师徐则民提出的”三阶创编法”特别实用:
- 音乐解构:带孩子们用”音乐温度计”(自制教具)测量节奏快慢
- 角色孵化:播放《动物狂欢节》时问”这段旋律像哪种小动物在跳舞?”
- 空间编码:用地垫标记”小鸟飞旋区””大象踏步区”等舞蹈空间
✦ 第三重境界:生成式戏剧舞蹈 ✦
参考日本”音乐疗法学会”的ABAB结构:
A段(音乐时间):用纱巾表现《春之声圆舞曲》的旋律线
B段(空白时间):幼儿根据刚才的律动自编故事剧情
再回到A段时,90%的孩子能自发形成角色化舞蹈动作
✨ 彩蛋时刻:3个拿来即用的融合方案 ✨
- “雨滴协奏曲”(小班)
道具:装有豆子的矿泉水瓶
玩法:摇瓶模仿雨声节奏→用脚尖模仿小雨滴走路→集体编排”雨天小精灵舞” - “蔬菜disco”(中班)
选曲:《墨西哥草帽舞》
创编:洋葱转圈(连续旋转)、玉米抖须(上肢波浪)、土豆滚地(地面动作) - “太空漫游”(大班)
技术:使用GarageBand制作电子音效
探索:用缓慢动作表现失重感,遇到”外星人”音乐时定格造型
🌟 关键提醒: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特别强调:”跨学科不是简单叠加,而要找到共通的’认知锚点'”。建议每学期做2-3次深度融合项目,日常则采用5-8分钟的”艺术快闪”活动维持兴趣。
记得收藏这份由多位特级教师验证过的《艺术融合观察量表》:
□ 音乐元素捕捉(节奏/音色/力度)
□ 身体反应类型(模仿/创造/协同)
□ 叙事表达水平(单一动作/情节片段/完整故事)
下次教研活动,不妨试试让老师们蒙眼听音乐即兴舞蹈,您会发现:当卸下视觉依赖时,身体对音乐的直觉反应往往最具创意!正如北京舞蹈学院王伟教授所说:”儿童是天生的通感艺术家,我们要做的只是拆除人为的学科围墙。”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