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专业导师,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上周在北京某示范园观摩时看到的生动场景:一群5岁的孩子围在沙池边,为”为什么我的小铲子能撬起大石头”争得面红耳赤。这正是开展物理探索的黄金契机!今天我从三个维度为您解析这个极具价值的教学议题。
一、创设”有准备的探索环境”(蒙台梭利理论)
- 自然材料分层投放
- 初级组(3-4岁):投放斜坡、不同材质的球(木/塑料/羊毛)、风车等,重点观察运动轨迹
- 进阶组(5-6岁):增加滑轮组、杠杆天平、三棱镜等,鼓励记录发现
- 情景化问题引导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提倡的”问题链”设计:
“这块木板怎么变成滑梯?”→”为什么小车滑下来的速度不一样?”→”能用树叶让小车减速吗?”
二、游戏化探究四步法(参考STEM教育模式)
- 惊奇时刻:用”魔术”引发疑问
例:同时下落羽毛和积木,但用纸板扇风让羽毛先落地 - 自由探索期
上海名师吴佳瑛建议给予15-20分钟不受干扰的探索时间 - 引导性提问
避免”是不是”,改用:
“你发现什么特别的现象?”
“如果…可能会怎样?” - 表征记录
鼓励用图画、符号或儿童摄影记录发现
三、经典活动案例分享
- 光影探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推荐)
材料:镂空模具、彩色玻璃纸
探究点:影子变形规律/色彩叠加变化 - 自然力研究所(借鉴安吉游戏理念)
设置: - 风力站(自制风向标、飘带)
- 水力区(导管、水车)
- 重力角(不同坡度的滚道)
特别提醒: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提出的”三不原则”非常重要——不急于纠正、不代替操作、不统一答案。记得去年在杭州观摩时,有个孩子坚持认为”影子是跟着脚长的”,教师通过连续三天的影子绘画日记,最终让孩子自己发现了光源位置的影响。
建议教师随身携带”探究锦囊”:
✓ 放大镜
✓ 便签本(即时记录童言趣语)
✓ 手机(拍摄动态过程)
✓ 材料百宝袋(吸管、橡皮筋等常见物品)
正如美国早期STEM教育专家Beth VanMeeteren所说:”儿童本就是天生的物理学家,我们要做的只是保护好他们惊奇的眼光。”期待看到更多孩子在您的引导下,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童年时那样,从荡秋千中发现摆动的奥秘!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