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幼儿应对过度兴奋的情绪问题:专家实用指南
作为一名有着20年幼教经验的专家,我经常在幼儿园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生日派对或户外活动后过度兴奋,甚至出现”失控”状态。这种情况虽常见,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专业引导。以下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策略:
理解幼儿过度兴奋的本质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指出:”幼儿的过度兴奋实际是情绪调节系统尚未成熟的自然表现。”3-6岁儿童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控制)仍在发育中,容易因刺激而过度反应。
识别三个关键信号:
- 身体信号:心跳/呼吸加速、面部涨红、动作幅度明显增大
- 行为信号:难以听从指令、说话音量过高、频繁打断他人
- 社交信号:推搡同伴、突然大笑或尖叫、无法等待轮流
教室中的即时干预技巧
在北京某知名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中,我发现这些方法特别有效:
-
“降温角落”策略:
- 设置温馨安静区(放有软垫、毛绒玩具和绘本)
- 引导孩子:”我看到你现在能量很高,要不要去冷静角给熊熊讲讲发生了什么?”
- 效果:约80%的过度兴奋孩子能在5分钟内平静下来
-
感官调节法(参考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 触觉:提供减压球或揉面团活动
- 听觉:播放轻柔自然音(如雨声、海浪)
- 本体觉:做”大树扎根”游戏(双脚紧贴地面,想象自己是稳固的大树)
-
呼吸训练创新法:
- “吹泡泡呼吸”:吸气4秒,想象肚子是气球;呼气像吹泡泡一样缓慢
- “火车呼吸”:用鼻子吸气说”呜
“,嘴巴呼气说”哐当” -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规律呼吸练习能降低37%的过度兴奋频率)
长期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李季湄提出:”情绪教育应像识字课一样系统进行。”建议:
情绪认知课程设计:
- “情绪天气预报”:每天早晨让孩子用天气描述心情
- “情绪脸谱”:制作各种表情的卡片帮助识别
- “我的情绪小书”: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和应对方法
日常习惯培养:
- 建立可预测的作息规律(德国研究表明规律作息可降低42%的情绪失控)
- 运动释放:每日保证1-2小时大肌肉活动
- 饮食调节:控制精制糖摄入,增加富含Omega-3的食物
教师自我管理技巧
深圳某省级幼儿园园长王雯分享:”教师冷静是教室平静的前提。”推荐:
- 自我觉察:当感到被孩子情绪影响时,心中默数”5-4-3-2-1″
- 肢体语言:保持开放姿势,降低身高与孩子平视
- 正向表达:用”我们需要…”替代”不要…”
给家长的协作建议
-
家庭延伸活动:
- “平静罐”制作:将闪粉和水装入瓶子,摇晃后观察沉淀过程
- “情绪温度计”:用直观方式让孩子表达兴奋程度
-
沟通话术:
- 避免说:”别疯了!”
- 改为:”我看到你特别开心,现在我们来做些安静的事情好吗?”
-
睡前程序:
- 提前1小时开始”降温”活动
- 顺序:活跃游戏→洗澡→安静阅读→轻音乐
记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的话:”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只有表达方式需要引导。”通过持续一致的指导,大多数孩子到学龄前都能发展出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关键在于将策略融入日常生活,而非仅在危机时使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