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资深专家,我特别理解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在幼儿园里,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境:积木突然倒塌时的嚎啕大哭、竞选小班长落选时的沮丧小脸、作品被不小心弄坏时的委屈表情…这些都是儿童成长必经的”情绪关卡”。
这里我想分享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提出的”情绪容器”理论:教师的角色就是要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容器”。具体建议可以分为”现场四步法”和”长效机制”:
【即时干预四步法】
- 肢体语言先于说教(蹲下平视+抚摸后背)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适度的身体接触能使幼儿体内催产素水平提升47%,这对平复情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命名情绪技巧
像”彩虹鱼”绘本作者马科斯·菲斯特提倡的,用”你的小云朵现在是什么颜色”这样具象化的方式,帮助孩子识别”这是失望/委屈/难过”。 - 重构认知视角
采用台湾幼教专家蔡伟忠的”三明治表达法”:先肯定感受(“老师看到你很用心搭的城堡倒了”),再转移焦点(“要不要试试用乐高搭个更坚固的底座?”),最后赋予新意义(“每个建筑师都要经历倒塌才能建出摩天大楼呢”)。 - 提供可操作的出口
比如准备”情绪回收站”小盒子,让孩子把画着坏情绪的纸团扔进去;或者设置”力量角”,放置可以捶打的泡沫积木。
【长效培养机制】
• 每周开展”情绪天气播报”活动(借鉴深圳实验幼儿园的课程设计)
• 在区角设置”情绪温度计”可视化工具
• 采用”社会性故事法”(美国卡罗尔·格雷开创)预演可能遇到的挫折场景
特别提醒:首都师范大学王争艳教授的研究显示,3-6岁幼儿对情绪的记忆具有”情景依赖性”。建议老师在安抚后,可以带孩子到不同环境转换心情,比如从积木区转移至绘本区,利用空间转换帮助情绪重置。
最后分享一个我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幼儿园观察到的精彩案例:当孩子因手工失败哭泣时,老师没有立即安慰,而是拿出手机拍下作品说:”我要把这座特别的’歪歪楼’发给法国的建筑大师看,他就喜欢不完美的设计!”这种充满教育智慧的幽默转化,往往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记住我们广州幼师培训时李季湄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儿童的情绪没有对错,只有表达方式需要引导。”当孩子学会和失落情绪共处时,他们就获得了最珍贵的心理免疫力。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