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教育者的焦虑往往藏着课程的生长点。”下面结合我和北京棉花胡同幼儿园团队合作的实践经验,分享4个将焦虑转化为课程动力的”节气密码”:
一、焦虑解码:建立”教育气象站”
很多老师焦虑”节气课程形式化”,其实可以学习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的”三境记录法”:
- 用手机随手拍下幼儿对自然变化的困惑(如小班孩子问”为什么落叶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
- 用便签记录保育环节中的节气矛盾(如秋分时节午睡穿衣的困扰)
- 用视频捕捉游戏时的气候冲突(霜降当天户外建构区积木结露问题)
这些都会成为鲜活的课程生长点,比传统”二十四节气环创大赛”更有生命力。
二、动能转化:设计”焦虑能量环”
参考南京鹤琴幼儿园张俊教授团队的做法:
焦虑源 → 转化为课程要素 → 生成教育行为
例:
“担心幼儿体质下降” → 冬至”抗寒司令部”项目(记录不同保暖方式的效果)
“烦恼家长不理解” → 惊蛰”家庭除湿小分队”(亲子实验记录家居湿度)
三、节气OMO:构建动态课程模型
我们和成都十六幼联合开发的”云朵课程调节器”值得借鉴:
线上:用”节气锦囊”小程序(包含实时物候数据、历代童谣、AR农事体验)
线下:设置”节气问题漂流瓶”(幼儿自主投递关于节气的疑问)
每月根据焦虑指数动态调整课程配比,比如雾霾天加重时,自动触发”立冬空气实验室”项目。
四、能量监测:研发”课程心电图”
借鉴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提出的”三色评估体系”:
红色焦虑:需要立即转化为课程行动(如大雪节气频繁感冒→开展”衣物穿脱锦标赛”)
黄色困惑:可生成探究主题(为什么冬至的饺子比立冬的煮不破?)
绿色灵感:延伸为特色活动(春分竖蛋游戏衍生的”平衡大师赛”)
最后用清华大学晏红老师的话说:”好的节气课程不是消除教师的焦虑,而是让焦虑成为课程进化的心跳。”建议老师们准备一本《焦虑转化手账》,左侧记录焦虑事件,右侧画课程转化树状图,三个月后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曾让你夜不能寐的问题,都已长成枝繁叶茂的课程树。
(扫一扫获取我们团队研发的《24节气焦虑转化对照表》,内含200+真实案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