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治愈处方” —— 幼师必备的12个”野趣疗法”】
最近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总有几个孩子蹲在墙角玩手机游戏、抗拒接触泥土;下雨天听到蛙鸣就尖叫;甚至有孩子问我:”老师,草莓不是长在超市冰柜里吗?”——这些”自然缺失症”的典型表现,让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揪心不已。
美国儿童心理专家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自然缺失症”概念,正在我们身边真实上演。结合多年一线实践和我园与北师大合作的”自然教育”课题成果,分享这些让城市孩子重新”野”起来的妙招:
一、五感唤醒疗法(适合集体活动)
- “盲盒自然”游戏:学华德福教育专家黄晓星的蒙眼触摸法,用帆布袋装松果、鹅卵石等,让孩子通过触觉猜自然物
- “气味侦探”课程:仿瑞吉欧方案教学,带孩子收集桂花/薄荷/泥土,制作”嗅觉记忆瓶”(我园中班孩子能辨出8种以上自然气味)
二、微自然改造术(班级环创妙招)
- “一米花园”计划:参考日本教育家舘野鸿的极小空间生态理念,用PVC管改造成垂直种植架,每个孩子认领一株植物
- 昆虫旅馆:和木工区联动,用竹筒、树皮搭建(上周大班孩子做的旅馆已入住3种蜘蛛和瓢虫)
三、野趣教学创新
- “脏玩日”:每月设定1天允许玩泥巴、爬树(需做好安全防护),参考英国森林学校模式
- 天气教育:暴雨天带透明伞听雨滴交响曲,雾天玩”捕捉雾宝宝”游戏(杭州某园开发的课程获省级奖项)
特别推荐“3-3-3自然剂量法”:
✅ 每天3分钟自然观察(如晨间蜗牛跟踪)
✅ 每周3次户外自由探索
✅ 每月3小时深度自然体验(溪流探险/夜观萤火虫)
※ 关键提醒:
• 警惕”塑料自然”陷阱(避免全部用人工草坪替代真实草地)
• 掌握”风险获益评估”(适当冒险也是成长必需)
最近我们带着孩子用芒果核播种,当第一株嫩芽破土时,有个曾经害怕昆虫的小女孩轻声说:”老师,它和我一样在长大呢”——这也许就是自然教育最美的回响。您班上有什么有趣的”自然疗愈”案例?欢迎在评论区接力分享!
(配图建议:九宫格包含孩子玩泥巴特写、自制昆虫旅馆、植物生长对比图等真实教学场景)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