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我刚在观摩一个5岁孩子的绘画课时看到,孩子因为”画不像”急得直哭,而家长在旁边不断纠正”花朵应该这样画”…(摇头)其实这正是当下很多家庭在艺术教育中陷入的误区——把艺术课变成了”技能培训班”。
🌟 先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团队曾在跟踪研究中发现,过度强调技能训练的孩子,到小学三年级后创作意愿反而比同龄人低40%。这就像我们园李园长常说的:”当艺术变成标准答案,创造力就变成了流水线产品。”
🎨 给幼师的实操建议(亲测有效!):
- 【重塑家长认知的”三句话术”】
• “您看小贝画太阳时加的这对翅膀,多有故事性啊!”(具体赞美想象力)
• “美国艺术教育协会主席说的好:5岁前重要的不是画得多像,而是敢画”(引用权威)
• “上次童童妈妈分享,孩子把洗碗海绵当画具玩出的肌理效果特别棒!”(同伴示范) - 【课堂中的”去技能化”妙招】
• 把”今天学画圆形”改成:”你的泡泡想飞到哪儿去?”(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特级教师王莉的经典课例)
• 准备20+种非传统工具:旧牙刷、蔬菜切面、吸管…(我们园孩子最近迷上用快递气泡膜印画)
• 设立”哇时刻”墙:专门展示出人意料的创作(比如把颜料滴在转盘上的偶然艺术) - 【特别推荐】日本幼教大师津守真提出的”三不原则”:
- 不示范”标准画法”
- 不修改孩子作品
- 不比较作品优劣
💡 关键转变:
要把家长关注的”画得好不好”转化为:
- 观察力(”你注意到树叶的锯齿了!”)
- 坚持性(”调了5次颜色都不放弃呢”)
- 表达欲(”能跟我说说画里的秘密吗?”)
记得上周有位家长焦虑地问我:”不教技巧,孩子以后比赛怎么办?”我直接打开孩子三年的作品集:”您看,从涂鸦到自主创作,这种成长不比奖状珍贵吗?”家长当场泪目…
最后送大家一句美国艺术教育专家维克多·罗恩菲德的话:”孩子的艺术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的。”下次家长再纠结”像不像”时,不妨请他闭上眼,听孩子讲讲画里的故事。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悄悄说:我们现在每月举办”家长艺术工作坊”,让大人们重新体验自由创作的快乐——当他们也体会过”被纠错”的窒息感,改变自然就发生了…)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