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龄教育中教师的引导策略,这个问题特别有探讨价值!作为深耕学前教育15年的研究者,我曾跟随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专家Carlina Rinaldi做过专题研究,发现混龄教育就像”微型社会”,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下面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几个实用策略:
🌟 搭建”脚手架式”互动平台(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
- 采用”大带小”项目制学习
- 案例: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小小建筑师”项目(3-6岁混龄)
▶ 大班幼儿负责设计图纸(发展空间思维)
▶ 中班幼儿计算积木数量(数学应用)
▶ 小班幼儿按指令搬运材料(语言理解与执行)
※ 关键点:教师需准备差异化任务卡(三种难度层级) - 创设”角色银行”游戏系统
- 借鉴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经验:
• 每周轮换”小老师”(大班)、”小助理”(中班)、”小学徒”(小班)
• 配套使用”能力勋章”评价体系(包含合作星、创新星等6维度)
🎯 差异化指导三原则(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理论):
-
观察先行:建议使用”三色便利贴记录法”
- 红色:跨龄互动瞬间
- 黄色:认知冲突时刻
- 蓝色:自发指导行为
-
材料投放的”夹心饼干”策略
- 基础层(满足小班):穿珠玩具
- 进阶层(适合中班):按规律穿珠
- 挑战层(针对大班):设计穿珠图谱
-
反思环节的”3W提问法”
- What:今天你帮谁/被谁帮助了?(浙江安吉游戏经典提问)
- How:是怎么合作完成的?
- Wow:发现同伴什么新本领?
💡 最新实践工具推荐:
-
“混龄学习故事”记录APP(南京师范大学研发)
- 自动生成幼儿互动图谱
- 智能分析社会性发展曲线
-
可调节教具套装(借鉴德国森林幼儿园经验)
- 如多孔拼插积木:小班插单孔,大班组合造型
特别提醒:首都师范大学于开莲教授研究发现,混龄活动中教师介入的最佳时机是——当出现”认知失衡”(大孩无法解释/小孩持续迷茫)时,采用”问题反抛法”(”你们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
建议每周做1次”混龄活动视频切片分析”,重点观察:
✅ 异龄幼儿的眼神交流频率
✅ 自发语言指导的内容结构
✅ 冲突解决的方式演变
这种自然形成的”教育生态链”,往往能产生1+1+1>3的效果。就像日本藤幼儿园园长加藤积一说的:”混龄班最美的画面,是5岁孩子跪着和3岁孩子平视对话时的样子。”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