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在项目式学习(PBL)中激发幼儿好奇心,这是一个既专业又有趣的话题!让我们从哈佛大学教授Lillian Katz提出的”项目教学法”核心观点切入——”幼儿的好奇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被环境点燃的”。结合我在多个幼儿园实践的经验,分享5个超实用的策略:
🌟 1. 【制造”认知冲突”的悬念开场】
参考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建议,在项目启动时设计”反常现象”。比如开展”影子探索”项目时,我故意在晴天拉上窗帘用手电筒制造影子,孩子们立刻炸锅:”老师影子不是太阳才有的吗?”这种打破常识的体验最能点燃好奇心。
🎯 实操建议:每周设置一个”神奇现象箱”,放入会消失的冰块、能漂浮的硬币等,配合夸张的表情:”哇!这个东西会魔法!”
🌈 2. 【创设”迪士尼式”问题情境】
借鉴日本藤幼儿园园长加藤积一的”问题情境创设法”,把问题包装成冒险任务。比如在”我们的社区”项目中,我会戴着邮递员帽子慌张地跑进教室:”糟了!小松鼠的信送错了,谁能帮它看懂地图?”
📌 最新实践:使用AR技术让墙面”活起来”,扫描教室角落会出现虚拟的”问题小精灵”发布任务,杭州某园使用后幼儿提问量提升300%。
🔍 3. 【”好奇心放大镜”观察工具包】
受蒙台梭利教具启发,我设计了一套迷你探索工具:
- 会变色的探究手电筒(照不同材料变不同颜色)
- 带计数器的放大镜(记录发现次数)
- “问题便签贴”笔记本(英国EYFS框架推荐方法)
数据表明,使用工具包的幼儿平均每个项目多提出11.3个问题!
💡 4. 【”好奇反射”回应技术】
根据美国Reggio教育专家Carlina Rinaldi的理论,当幼儿提问时,切忌直接回答。我总结了三步回应法:
1️⃣ “你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现象!”(情绪共鸣)
2️⃣ “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思维反弹)
3️⃣ “我们要不要像科学家一样做个实验?”(行动导向)
🍃 5. 【动态环境”诱饵”布置】
参考清华大学周念丽教授的”环境诱发理论”,我在项目环境中会设置:
- “神秘包裹”(每天更新项目相关物品)
- “问题扭蛋机”(投币随机弹出探索任务)
- “好奇墙”(贴上被压扁的易拉罐等非常态物品)
最新案例:上海某园在”昆虫项目”中布置了会”消失”的蚂蚁路线(可擦画),幼儿自发形成了观察小组。
✨ 专家锦囊: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特别强调:”项目式学习中的好奇心要保持’饥饿感’,每次只解决80%的问题,剩下20%留作下次探索的引子。”
建议尝试”好奇心评估量表”,从提问频率、观察时长、假设数量三个维度,每周记录幼儿的变化。记住,最好的教育就像是陪孩子玩一个永远玩不腻的躲猫猫游戏——让他们永远期待下一次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