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专业研究者,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在去年”STEM教育国际峰会”上特别强调的观点:”幼儿科学启蒙不是教知识,而是培育会发问的小脑袋。”下面我就结合国内外最新实践成果,为各位幼教同仁分享可落地的”科学探索引导四步法”:
🌟 第一步:制造认知冲突(关键!)
参考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精髓,我们可以:
• 用”对比实验”引发疑问:比如同时准备冰块和温水,让孩子触摸并说出感受(注意安全防护)
• 玩”现象放大”游戏:用放大镜看雪花融化过程,北京蓝天幼儿园王园长推荐使用延时摄影记录
🔍 第二步:开放式提问技巧
美国高瞻课程研发的”问题阶梯”值得借鉴:
• 基础层:”你看到什么?”(描述性提问)
• 进阶层:”如果…会怎样?”(预测性提问)
• 高级层:”你怎么证明?”(验证性提问)
*小技巧:准备”问题手环”记录孩子的提问,南京实验幼儿园的做法是每周评选”最佳为什么”
👐 第三步:探索工具的革命性创新
参考日本”藤幼儿园”的”口袋实验室”创意:
• 将碳酸饮料瓶改造成”简易气压计”
• 用厨房滤网做”彩虹泡泡发生器”
• 深圳南山幼儿园最近研发的”光影探索包”含三棱镜、镜面纸等低成本材料
📝 第四步:记录方式的童趣化改造
借鉴法国”动手做”项目的经验:
• “科学日记本”:用贴纸+简笔画记录
• “发现录音墙”:让孩子口述实验过程
• “进程时间轴”:用不同颜色毛线标记变化阶段
💡 特别提醒:上海特级教师徐则民提出的”三个不”原则很重要:
- 不急于纠正”错误”答案
- 不替代操作过程
- 不设置标准答案
最新研究表明(2023年ECE全球报告),采用这种引导方式的班级,幼儿提问频率提高47%,持续探究时间延长3.2倍。建议老师们可以从小班的”磁铁探秘”、中班的”影子剧场”到大班的”桥梁承重”循序渐进开展。
大家有什么特别成功的科学探索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下次我们可以专门聊聊”如何把STEAM理念融入区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