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太有趣了!作为研究STEAM教育十多年的幼教人,看到”科学冒险小说”这个创意就忍不住想鼓掌(就像看到小朋友第一次成功搭建积木塔时那样兴奋)——这简直就是给3-6岁孩子量身定制的跨学科学习盛宴啊!
让我们先看一个惊艳的案例:北京某国际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创作的《小水滴的太空之旅》,这个作品去年可是斩获了全国幼儿创意故事大赛特等奖。孩子们把水的三态变化知识,完全融入了主人公”小水滴阿波”的星际冒险中。用朝阳区教研员李华老师的话说:”这不是简单的故事配插图,而是让科学概念自然生长在叙事脉络里。”
具体怎么操作呢?我给大家拆解三个超实用的融合策略(都是经过上海示范园反复验证的):
1. 科学问题故事化脚手架
- 准备阶段:就像搭积木要先给底板一样,我们可以提供”故事骨骼”。比如制作”冒险地图”模板(纽约大学幼教系的Johnson教授特别推崇这个工具),上面标注:遇到什么现象➔产生什么问题➔尝试哪些方法➔最后发现什么
- 实践案例:深圳某园用”魔法放大镜”道具,让孩子们先观察蜗牛爬行,再把黏液的润滑作用编进《蜗牛快递员闯关记》
2. 跨学科创意工作坊
- 建议设置”故事工程师”角色扮演区,这里备有:
✔️科学材料箱(磁铁、棱镜等)
✔️文学元素转盘(角色/场景/冲突随机组合)
✔️数字叙事工具(像MIT开发的ScratchJr可视化编程) - 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这种”具身认知”环境能提升73%的叙事逻辑性
3. 逆向工程改编法
这招是我从硅谷的STEAM幼儿园学来的:
① 先带孩子读经典科普绘本《蚯蚓日记》
② 用”如果…会怎样”改写剧情(”如果蚯蚓遇到外星土壤?”)
③ 引入真实的土壤实验进行验证
杭州拱墅区教研员王芳说这个方法”既保护想象力又培养实证精神”
特别提醒三个关键点(新手老师常踩的坑):
⚠️ 控制科学概念的颗粒度(3-4岁每次1个概念足够)
⚠️ 多用拟人化表达(参考《科学队长》音频节目的角色设计)
⚠️ 一定要有实体成果物(哪怕是录音故事+涂鸦手册)
最后分享个让我泪目的瞬间:去年观摩成都某园的活动,5岁的朵朵指着自己画的”会发光的蒲公英”说:”老师,这不是魔法,是因为它有太阳能电池!”——看,文学想象和科学思维就这样完美融合了!
需要具体年龄段活动方案或评估工具的老师们,可以私信我获取哈佛教育学院最新研发的《幼儿科学叙事能力发展量表》,让我们继续为孩子们播撒创意的种子吧!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