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告别”数拍子”!3招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出超强节奏感 | 幼师必备
在”去小学化”教育背景下,培养幼儿节奏感需要遵循”三不原则”:
不机械训练、不脱离生活、不追求速成
🔍 专业视角(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观点):
“节奏感是儿童感知世界的原始密码,幼儿园阶段的节奏培养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
🎯 实操方案:
- 【生活即课堂——环境浸润法】
- 在过渡环节设计”声音模仿秀”:
“听!小雨滴在打招呼(哒哒)→ 小皮鞋生气啦(咚咚)→ 小风铃在跳舞(叮叮)” - 推荐使用《德国奥尔夫生活化音乐教案》中的”厨房交响乐”活动
- 【身体打击乐——动态感知法】
✅ 小班可做”身体地图”游戏:
拍手(△)→ 跺脚(□)→ 拍腿(○)
配合原创儿歌:
“小手掌,三角形(△△△)
大脚丫,方块跳(□□□)” - 【故事化教学——情景再现法】
📖 推荐使用《朱宗庆打击乐教学法》中的”森林音乐会”主题: - 小熊走路(四分音符)🐻:沉闷的鼓声
- 小鸟唱歌(八分音符)🐦:清脆的棒棒糖鼓
- 小蛇跳舞(三连音)🐍:扭动的沙锤
💡 创新工具:
• 台湾幼教专家郑又慧推荐的”魔法节奏毯”
• 日本山叶音乐教室的”彩虹音砖”游戏
⚠️ 特别注意:
避免使用”一二三四”计数式教学,建议改用:
“苹果-苹果-香蕉-香蕉”(对应♪♪♩♩)
或”跑跑-走走-跳跳-停”等具象化指令
📈 测评建议:
采用”游戏闯关卡”记录幼儿发展,例如:
铜牌:能跟随稳定拍
银牌:自主创编2种身体节奏
金牌:用生活物品完成节奏对话
(结语)记住美国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的忠告:”儿童对节奏的理解,始于脚尖而非指尖。”让我们把教室变成充满韵律的游乐场吧!🎶
✨ 课后小作业:
明天晨间活动时,试试用”早安节奏问好”代替常规点名:
老师:”早~上~好~”(♩♩♪)
幼儿创意回应(如:”老~师~好呀”)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