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混龄教育中”大带小”的科学探索实践,简直就是激发幼儿学习潜能的金钥匙🔑。让我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上海名园长的实践经验,为您拆解这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环境创设的三明治法则】
1️⃣ 分层材料架:参考意大利瑞吉欧的环境理念,像上海荷花池幼儿园那样,将科学材料按难度分成”基础层-进阶层-挑战层”。比如玩沉浮实验时:
- 小龄组(3-4岁):提供明显沉浮特征的物品(海绵/石头)
- 大龄组(5-6岁):增加记录板和测量工具
2️⃣ 混龄工作站:成都金苹果幼儿园的做法很赞,设置”小研究员(大孩)助理(小孩)”角色牌,配合使用深圳名师设计的”科学任务卡”,卡片用✅⏳💡三种图标区分任务难度。
🎯【教学组织的5C策略】(借鉴哈佛大学Project Zero研究)
1️⃣ Connection(联结):开场用”问题对对碰”游戏,比如让大孩抱着小孩摸冰块,引导说出不同的触觉词汇
2️⃣ Challenge(挑战):采用台湾幼教专家周淑惠教授的”问题台阶法”:
▶️ 大孩子问:”为什么磁铁能吸这个?”(分析问题)
▶️ 小孩子答:”因为它有魔法!”(保护想象力)
▶️ 教师引导大孩:”怎么帮弟弟验证是不是魔法?”
3️⃣ Construction(建构):像日本藤幼儿园那样准备”半成品实验套装”,比如风力小车,大孩组装零件,小孩装饰风帆
4️⃣ Communication(交流):使用南京实验幼儿园的”三分钟科学播报”制度,大孩带着实验成果做讲解
5️⃣ Celebration(庆祝):制作混龄科学相册,用北京李跃儿芭学园的”成长双螺旋”记录法,并列呈现大小孩的发现
💡【特别提醒】来自广州名园长林菁的提醒:
• 角色轮换制:每周设立”反转日”,让大孩当助手小孩来主导
• 安全红绿灯:给大孩发放特制围裙,绿色口袋装安全工具,红色放需协助物品
• 语言脚手架:培训大孩使用”三明治反馈法”(表扬-建议-鼓励)
最近我在指导深圳某幼儿园实践这套方法时,有个超动人的案例:5岁的天天带着3岁的小米研究影子,天天自发想出用粉笔描影子轮廓的方法,而小米发现了彩色玻璃纸能让影子变色的现象,这种跨年龄的思维碰撞简直妙不可言!
您觉得这些方法里哪个最想先试试看?或者园所有什么特别的科学探索设备?我们可以继续聊聊具体落地的细节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