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艺术和科学的融合在STEAM教育中简直是黄金搭档,尤其是对3-6岁的低龄幼儿来说,八音盒项目既能玩转创意美术,又能悄悄植入科学启蒙。来分享几个我们幼儿园实践过的”小心机”👇
🌟【分龄设计秘诀】
▶️ 3-4岁:简化版彩虹八音盒
用蛋糕纸盘做转盘,不同颜色区块贴不同材料(铝箔/砂纸/毛毡),转动时观察声音变化
▶️ 5-6岁:升级版星空八音盒
加入齿轮传动装置(酸奶盒+雪糕棒制作),用夜光颜料画星座轨迹
🎨艺术融合的四个切入点:
- 声音可视化艺术
- 让幼儿用不同纹理的贴纸(波浪线/锯齿线/圆点)表现音高变化
- 参考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教学(推荐《点线面》绘本延伸)
- 科学审美共创
- 制作”看得见的声波”:在盒盖内壁悬挂彩色丝带串珠
- 像日本艺术家渡边宏那样用粉笔表现柔和的音色过渡
🔬隐藏的科学彩蛋:
• 振动原理:在发音齿梳上贴小亮片(观察震动轨迹)
• 齿轮传动:用乐高积木演示转速比(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团队研发的”齿轮探索包”超好用)
• 材料声学:准备”声音侦探卡”让孩子匹配不同材质与音色
💡创新操作建议:
- “错误美学”设计:故意准备些”不完美”材料(如裂缝的木片),让孩子发现缺陷美的声效
- 多感官联动:加入香薰棉片(柠檬味配高音区,薰衣草配低音区)
- 动态记录:用手机慢动作拍摄振动,变成可扫描的”科学二维码”贴在作品上
最近我们和中央美院的实验艺术系合作开发了”会唱歌的雕塑”项目,发现孩子最着迷的是:
- 用扭扭棒制作三维声波图形
- 把八音盒变成”故事发射器”(转动不同角度触发不同音效叙事)
建议试试台湾师范大学林伟文教授的”STEAM五阶创作法”:
察觉→探索→构思→制作→优化
每个环节都设计艺术表达任务(如用肢体模仿齿轮转动)
记得在评价时使用”彩虹反馈法”:
🔴红色层: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现象?
🟡黄色层:哪个部分最让你惊喜?
🔵蓝色层:如果变成海洋音乐会怎样?
这样的项目做下来,孩子们交出的从来不只是手工制品,而是充满诗意的科学艺术品呢!要案例视频可以私信我发你参考~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