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文化小使者:跨学科主题探究中的幼儿文化传播新玩法🌟
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实践者,我特别认同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提出的”幼儿是文化的主动建构者”这一观点。下面结合北京三义里幼儿园”小小非遗传承人”等经典案例,分享如何通过跨学科主题探究,让3-6岁幼儿成为充满童趣的文化传播者。
一、📚 文化传播的”幼儿版”解码
-
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 不是机械记忆文化符号,而是像北师大霍力岩教授倡导的”让幼儿用手思考”
- 例:在”我们的端午节”主题中,孩子们用积木搭建龙舟赛道(STEAM),录制童谣解说(语言领域),最后生成可扫码收听的”幼儿版端午百科”
-
跨学科实施关键点
graph LR A[文化内核]-->B[社会认知] A-->C[艺术表达] A-->D[科学探究] B+C+D-->E[文化传播作品]
二、🎯 四大实施策略(附实操案例)
策略1:创设”文化体验站”
-
参考南京实验幼儿园的”微型社会”模式:
- 语言区:方言童谣点读墙(融入ICT技术)
- 建构区:用磁力片拼家乡地标(空间认知+文化认同)
- 角色区:开设”小导游工作站”(社会性发展)
策略2:开发”5E探究循环”
- Engage(点燃兴趣):用皮影戏引入光影现象
- Explore(自主探究):提供手电筒、镂空剪纸等材料
- Explain(文化联结):讲述《西游记》皮影故事
- Elaborate(创意表达):制作班级皮影小剧场
- Evaluate(传播输出):向家长直播表演
策略3:打造”儿童策展人”项目
-
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的做法:
- 阶段1:收集家庭老照片→数学分类(年代/服饰/建筑)
- 阶段2:用黏土制作”时空胶囊”(艺术创作)
- 阶段3:举办”爷爷奶奶的童年”展览(社会化学习)
策略4:构建”数字传播矩阵”
- 二维码技术:幼儿录制的文化解说→生成声音二维码
- 延时摄影:记录种子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农耕文化)
- 电子地图:标记班级发现的社区文化地标
三、✨ 特别提醒:文化传播的3个边界
- 认知边界:选择具象可操作的文化元素(如食物、服饰、节庆)
- 表达边界:允许幼儿用”魔幻现实主义”方式诠释文化(如认为月饼是月亮掉下来的碎片)
- 技术边界:数字工具仅作为记录载体,避免替代真实体验
正如日本幼教专家津守真所言:”儿童的文化创造往往始于’错误’的解读。”当我们给幼儿足够的表现权和话语权,那些稚拙的童言童语、充满想象的文化再创造,恰恰是最动人的传播形态。
下一步行动建议:
✅ 先从班级现有的主题活动中选取1个文化要素延伸
✅ 提供”文化传播工具包”(包括儿童相机、录音设备、展示架等)
✅ 建立家园联动的传播反馈机制(如文化小使者的成长档案)
期待看到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中华文化的小小代言人!🎨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