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用”学习故事”点燃幼儿创新火花:5个小技巧让创造力看得见✨
尊敬的幼教同仁们,我是学前教育专家李敏(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国家”十四五”幼儿创造力发展课题组核心成员)。今天要和大家探讨如何运用新西兰学者Margaret Carr提出的”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评价法来促进幼儿创新精神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创新精神往往被传统的”对错式评价”所扼杀。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团队研究发现,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求稳怕错”心理,而”学习故事”这种叙事性形成评价恰恰能破解这一困境。我将结合杭州市西湖区某省一级幼儿园的真实案例,为您呈现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什么是”学习故事评价三步曲”?
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指出:”学习故事的核心在于发现幼儿的’哇时刻’,而不是寻找不足”。实践中可通过”注意-识别-回应”三个环节形成评价闭环:
-
捕捉创新萌芽(注意)
- 上海名师应彩云的做法:随身携带便利贴随时记录
- 观察重点:非常规玩法(如把积木当手机)、提问质量(”为什么彩虹是弯的?”)
- 摄影技巧:杭州名师俞春晓建议用九宫格构图拍下完整探究过程
-
解码创造力发展水平(识别)
- 参考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幼儿创造性行为五维度”:
✓ 发散思维(一物多玩)
✓ 突破常规(反向使用工具)
✓ 细节观察(发现蚂蚁搬家的路线)
✓ 假设验证(反复测试斜坡滚球)
✓ 艺术表达(自创歌词旋律)
- 参考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幼儿创造性行为五维度”:
-
搭建创新脚手架(回应)
-
南京鼓楼幼儿园崔利玲园长的策略:
- 材料调整:减少高结构化玩具
- 提问升级:把”你搭的是什么”变为”你是怎么想到的”
-
二、五大实操策略让创新看得见
策略1:建立”创新银行”档案袋
- 深圳市南山区某园做法:每个幼儿一个透明文件袋
-
收纳内容:
- 原创作品照片(用不同颜色便签标注创新点)
- 语音记录片段(用讯飞听见转文字)
- 实物标本(如自创的”树叶船”)
策略2:运用”3D反馈语言”
-
避免”真棒”式评价,采用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建议的句式:
- 描述行为:”我看到你把奶粉罐和木板组合成了新乐器”
- 揭示过程:”你尝试了三种方法让声音更响亮”
- 导向发展:”明天我们可以找更多材料来实验音色”
策略3:设置”问题漂流瓶”
- 借鉴芬兰教育模式:在教室设置”神奇问题角”
-
操作流程:
- 幼儿投放问题(绘画或录音)
- 教师分类梳理(科学/人文/艺术类)
- 生成项目活动(如”影子为什么总跟着我”引发光影探索)
策略4:创新可视化工具开发
- 推荐使用北京师范大学潘月娟教授团队研发的”创造力发展雷达图”
-
每周用不同颜色贴纸标记:
- 红色:新颖性
- 蓝色:坚持度
- 绿色:细节处理
- 黄色:合作创新
策略5:构建”创新优师教研”墙面
-
参考日本藤幼儿园的经验:
- 树干:学期创新目标(如”尝试10种新材料”)
- 树叶:幼儿每次创新行为
- 果实:突破性成果(每周更新)
三、避免三大评价误区
- 过度解读危险
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提醒:”教师要有’留白智慧’,幼儿把扫帚当吉他不一定是音乐天赋,可能只是模仿行为” - 成人标准投射
避免用”像不像”评价作品,杭州幼师附属幼儿园王芳园长建议改为:”能告诉我这个小怪物有什么超能力吗?” - 即时反馈依赖
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研究显示:延迟评价(间隔2-3天)更能促进深度创新
四、创新支持环境创设要点
- 时间配置
上海二期课改建议:保证每天1小时以上自主游戏时间 -
材料组合
北京十一幼儿园方案:- 基础材料区(纸盒、瓶盖等)
- 特别供应站(每周三更新奇特物品如老式打字机)
-
教师站位
采用”鹰架式介入”:- 初始阶段:隐形观察(保持3米以上距离)
- 遇到瓶颈:提供”最小帮助”(如:”要不要试试厨房里的工具?”)
广州荔湾区某省一级园的追踪数据表明:持续使用学习故事评价法6个月后,幼儿创新行为发生率提升47%,其中”组合创新”(跨领域运用材料)增长最为显著。
亲爱的老师们,请记住Margaret Carr教授的话:”每个学习故事都是儿童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函”。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解读幼儿的创新密码时,他们回报我们的将是无限可能。今天就可以尝试拿起观察记录本,开始你的第一个学习故事创作!
(本文部分案例引自《学前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学习故事的中国化实践”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