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如何让科学启蒙”活”起来,确实是当代幼教工作者需要深思的课题。
让我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上周我去北京某示范园观摩,看到孩子们围着一个”会跳舞的葡萄干”实验尖叫不已——就是简单的汽水+葡萄干组合,却完美诠释了密度和浮力的概念。园长李敏老师说:”最好的科学启蒙,就藏在孩子每天接触的生活细节里。”
要让科学活动真正贴近幼儿生活,我建议从这几个维度着手:
- 材料生活化(★重点推荐★)
- 厨房科学:用食用油+色素+泡腾片做”熔岩灯”
- 浴室科学:海绵吸水实验、肥皂船动力实验
- 户外科学:用落叶分类认识叶脉,用玩具车测坡度
- 场景生活化
把科学区角变成: - “小小厨房实验室”
- “阳台植物观测站”
- “玩具修理车间”(拆装旧玩具认识简单机械)
- 提问生活化
避免”密度的定义是什么”,而是:
“为什么洗澡时小鸭子会浮起来?”
“冰淇淋融化后去哪了?”
(就像华东师大周兢教授强调的:”儿童的科学始于好问题”) - 记录方式生活化
尝试用: - 手机拍实验过程
- 积木表示实验结果
- 亲子科学日记(深圳莲花北幼儿园的经典做法)
特别提醒:最近前沿的”STEAM生活化”理念强调,可以把买菜变成数学活动,搭积木融入工程思维。我在新书《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实践》中有20个详细案例。
记住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话:”儿童眼中的科学,就是玩出来的真理。”当孩子们发现科学就是解释他们每天遇到的”为什么”时,那种闪闪发亮的眼神,就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成就感!
大家不妨今天放学后就试试:带着孩子们研究”为什么摇过的可乐会喷出来”,保证比任何课件都吸引人!(眨眼)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