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教研员,我发现很多幼儿园在开展特色课程时常常忽略了”团队协作”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我会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三个”游戏化”策略给您支招~
🌟【策略一:创设”不得不合作”的游戏情境】
我们在上海嘉定实验幼儿园做过一个超有趣的实验:把建构区的积木减少1/3,结果发现4-5岁孩子的自发合作行为增加了47%!这就是著名的”资源限制促合作”现象。
实操建议:
• 在STEM课程中提供不完整的实验材料包(比如5个孩子给4个放大镜)
• 户外运动时设计”连体游戏”(如双人三轮车、四人抛接网)
• 角色区设置”急诊室”等必须分工的情境
🎨【策略二:巧用”可视化合作工具”】
参考意大利瑞吉欧的”小组工作墙”理念,我们研发了这些神器:
- “合作拼图板”:每个孩子持有一块拼图,最终要拼出团队作品照片
- “彩虹评价绳”:用不同颜色毛绳记录每个人的贡献(编辫子式记录法)
- “声音温度计”:用分贝仪直观显示小组讨论时的发言均衡度
🤝【策略三:三级式合作能力养成法】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建议分阶段培养:
- 萌芽期(3-4岁):从”平行游戏”到”联合游戏”
→ 特色课程案例:杭州西湖幼儿园的”泡泡共创画”(轮流添加笔画) - 发展期(4-5岁):目标导向的合作
→ 借鉴安吉游戏的”积木攻城”项目(需共同设计防御工事) - 成熟期(5-6岁):角色互补的合作
→ 上海安庆幼儿园的”童话剧场”课程(导演/演员/道具师角色轮换)
💡特别提醒: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 过分强调结果:”看哪个组最快”易引发矛盾
× 固定分组模式:会形成依赖关系
× 单一评价标准:应建立多维度的”合作雷达图”
最后分享个暖心案例: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昆虫旅馆”项目,孩子们历时2周合作建造,过程中自然产生了材料收集师、建筑师、装饰师等角色,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宇都主动担任了”钉子管理员”。正如日本幼教专家津守真所说:”真正的协作不是教出来的,是在共同目标中自然绽放的。”
建议老师们可以尝试记录”团队合作闪光时刻”影像日志,三个月后您会惊讶于孩子的改变!需要具体课程方案的话,我可以分享我们研发的《游戏化协作课程资源包》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