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答】托育服务中幼儿教师培养信息素养的”四维密码”(附实操案例)
作为深耕学前教育15年的研究者(师从华东师大周兢教授),我发现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儿童的”新生存技能”。结合伦敦大学UCL早期教育研究中心的最新框架,我总结出适合0-6岁幼儿的”AEIOU”培养法:
A-Aware(意识启蒙)
▪️ 通过”数字绘本共读”建立认知
推荐日本画家吉竹伸介的《这是苹果吗》系列,用翻页动画效果让孩子理解”信息会变化”
▪️ 设计”传感器探索游戏”(如用平板拍摄不同材质发出的声音)
E-Explore(探索实践)
▪️ 新加坡PCF幼儿园的”机器人小助手”项目:
让3岁幼儿用编程积木指挥机器人运送积木,培养”指令即信息”概念
▪️ 上海嘉定实验幼儿园的”AR自然观察”:
用平板扫描树叶即时显示植物信息
I-Interaction(交互礼仪)
▪️ 澳大利亚Early Life Foundations中心建议:
用布偶剧演示”视频通话礼仪”(如先说再见再挂断)
▪️ 制作”数字足迹可视化”教具(用亮粉模拟网络痕迹)
O-Original(原创保护)
▪️ 东京大学藤原教授团队开发的”这是我的”游戏:
让孩子给画作按手印,理解”数字版权”概念
▪️ 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声音身份证”活动:
录制独特笑声作为个人标识
U-Useful(有用筛选)
▪️ 借鉴芬兰赫尔辛基Daycare的”信息筛子”教具:
不同洞眼过滤不同信息(如安全/危险)
▪️ 设计”家长数字共育手册”(含适龄APP筛查表)
✨ 关键提醒 ✨
- 0-3岁重点在”感官体验”(如触摸屏因果反应)
- 3-4岁引入”简单指令”(如拍照记录植物生长)
- 5-6岁发展”批判思维”(比较不同动画版本的真实性)
(欢迎领取我们研发的《托育机构信息素养活动设计30例》资料包,内含可立即使用的教案模板)
【思考题】当孩子追问”为什么手机知道我想看小猪佩奇”时,您会如何构建这次生成性课程?期待您的教学智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