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个问题太值得探讨了!让我想起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一句话:”幼儿园的游戏不是教学的调味品,而是儿童发展的主食。”在”双减”背景下,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教学与游戏的关系。
首先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成都金牛区机关三幼的王园长带领团队,通过”游戏课程化”改革,将传统集体教学时间压缩30%,把省出来的时间转化为高质量的自主游戏。结果呢?孩子们不仅在语言、社交等领域表现更突出,连原本担心的”知识储备”问题也通过游戏中的自然习得得到了解决!
具体建议来了(小板凳准备好哦~):
- 学会”教学游戏化”的魔法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提出的”三明治教学法”:把教学目标像夹心一样嵌入游戏情境。比如要教数学分类,不如设置”小熊超市”角色区,让孩子们在”理货”过程中自然习得。 - 掌握”黄金时间配比”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最新调研显示,优质园所普遍采用”50-30-20″模式: - 50%时间给自主游戏(包括户外2小时)
- 30%给生活活动
- 20%给集体教学
记住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的话:”好的教学应该像盐溶于水,让孩子尝到味道却看不见形状。” - 打造”会说话的环境”
深圳实验幼儿园的刘凌园长做得超棒!她们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环境材料。比如在建构区投放不同形状的积木,旁边配上工程图纸,数学目标就在搭建中自然达成。 - 善用”观察-支持”策略
杭州幼师附幼的王芳老师有个妙招:随身携带”游戏观察三色贴”: - 红贴:记录精彩瞬间
- 黄贴:发现教育契机
- 绿贴:标记待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保证游戏自主性,又不会错过教学时机。
最后送给大家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的金句:”在幼儿园,最好的教学是让孩子忘记正在被教学。”记住我们不是在削减教学,而是在升级教学形态!
(悄悄说:最近我正在实验把绘本教学变成”故事侦探游戏”,孩子们追着问”老师明天还破案吗”,效果真的绝绝子!要不要试试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