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全民科学家”——幼儿园亲子科普展览的组织智慧
很高兴您提出这个富有前瞻性的问题。我是清华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李明霞,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深耕15年,曾策划过30余场大型幼儿园科普展览活动。今天我想与您分享如何有效组织家长参与这类活动,让科学教育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一、理解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钱雨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单向传授,而是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团队2022年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50所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家长深度参与的科普活动,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率达93%,远高于单纯园所活动的67%。
二、活动策划阶段的家长参与
1. 家长需求调研
首先建议成立由3-5名热心家长代表组成的”科普活动策划委员会”。开展问卷调查或小型座谈会,了解:
- 家长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水平
- 家庭中已有的科学教育资源(如家长职业专长)
- 家长可投入的时间与参与方式偏好
北师大刘焱教授团队开发的”家庭科学教育参与量表”是很好的调研工具。
2. 共同确定主题
避免”园方定题,家长执行”的模式。可采用”主题池”方式:
- 园方提供3-5个适龄主题(如”神奇的水””昆虫世界”)
- 家长投票选择,并可提议新主题
- 最终确定既符合教育目标又契合家长兴趣的主题
例如深圳莲花幼儿园的”社区小小工程师”主题,就是由做建筑设计的家长提议并最终广受欢迎的。
三、活动准备阶段的关键策略
1. 家长能力建设工作坊
很多家长反映”不知道如何与孩子做科学互动”,建议开展:
- 科学探究方法培训(假设-实验-观察-结论)
- 安全实验操作规范
- 幼儿提问回应技巧
可采用”家长教家长”模式,邀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家长担任讲师。
2. 资源众筹与分工
制作”科普资源贡献表”供家长勾选可提供的资源:
- 材料类(放大镜、试管、标本等)
- 专业技能(摄影、讲解、实验演示等)
- 时间投入(布展协助、现场引导等)
上海紫薇幼儿园通过这种方式,一场活动就募集到200余件家庭闲置科学器材。
四、活动现场的组织智慧
1. “1+1+1″参与模式
即:
- 1个科学现象演示站(由教师或专业家长负责)
- 1个亲子探究区(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小实验)
- 1个成果分享圈(轮流展示发现)
这种结构既能保证科学性,又促进亲子互动。
2. 分层任务设计
根据家长参与度设计不同角色:
- 深度参与:展区负责人、实验指导员
- 中度参与:材料管理员、摄影记录
- 轻度参与:秩序维护、简单协助
杭州星辰幼儿园通过这种设计,使90%的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五、活动后的持续延伸
1. 建立”家庭科学实验室”联盟
鼓励参与积极的家庭挂牌成立”家庭实验室”,定期:
- 分享家庭科学活动视频
- 交换实验器材
- 举办小型开放日
2. 制作”我们的科学发现”图鉴
整理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和儿童科学语录,制作成册返还家庭,既作纪念又启发后续探索。
南京实验幼儿园通过这种方式,使65%的家庭养成了定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六、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1:家长时间有限怎么办?
→ 提供”碎片式参与”选择:材料准备(可带回家完成)、线上资源分享、周末短时值班等。
问题2:家长科学素养不足怎么办?
→ 设计”傻瓜式”指导手册,用生活化语言解释科学原理;建立家长互助群,实时答疑。
问题3:孩子参与度差异大怎么办?
→ 设置基础版和进阶版任务卡,允许自由选择难度;采用”科学小徽章”激励制度。
记得广州卓越幼儿园王园长说过:”好的科普展览不是看展品多精美,而是看多少双小眼睛因发现而闪亮,多少个大朋友重拾了好奇心。”
期待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播种科学精神,构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需具体方案或工具模板,欢迎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