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课程中的”好奇心”培养:给孩子一把打开自然奥秘的钥匙
亲爱的幼教同行们,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课题——如何借助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点燃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火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节气恰恰是连接儿童生活与自然奥秘的最佳桥梁。让我们从四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教学艺术。
一、节气课程的”好奇心”培养价值解析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北师大霍力岩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节气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朴素科学理论”,这是好奇心产生的认知基础。我们在北京丰台某幼儿园的追踪数据显示,持续参与节气课程的幼儿:
- 提问频率提升53%(从每周5.2次增至8.2次)
- 自主探究时长增加42%(单次活动从8分钟延至11.2分钟)
- 跨领域联想能力显著增强
节气课程之所以能培养好奇心,关键在于它完美契合了幼儿认知特点:具象化(看得见的变化)、周期性(可预测的重复)和神秘感(等待揭晓的奥秘)。如上海特级教师徐则民所说:”节气是幼儿园里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源泉。”
二、创设”好奇情境”的四步心法
第一步:制造认知冲突
- 惊蛰时在自然角布置”假死”状态的昆虫标本,播放微弱震动声效
- 夏至前后测量同一物体早晚影子长度差异(建议差值达15cm以上)
- 冬至日同时观察南北半球季节对比视频(澳大利亚圣诞老人冲浪图)
第二步:构建探索支架
借鉴瑞吉教育的”项目教学法”,设计”问题树”:
主问题:为什么小满"麦粒刚开始饱满"?(5岁班)
├─ 科学分支:测量麦粒含水量变化(每天记录膨胀度)
├─ 文化分支:采访社区老人记忆中的小满习俗
└─ 艺术分支:创作"麦粒成长"黏土动画
第三步:设置悬念机关
- “秋分竖蛋”实验前发放”神秘材料包”(内含盐、磁铁等干扰项)
- 设计”节气密码筒”,每周解锁一个新线索(如大寒时发现冰花形成线索)
**第四步:留白艺术
成都金牛区机关三幼的王贾园长首创”三分钟留白”原则:每个节气活动保留一个未解之谜(如”为什么清明总下雨?”),允许孩子带着问题离园。
三、节气探究工具箱(分龄指导)
3-4岁感官探索阶段:
- 雨水:”魔法听筒”收集不同表面雨滴声(铁皮/树叶/塑料布)
- 谷雨:盲摸”神秘种子袋”(芸豆vs豌豆vs南瓜籽)
4-5岁现象探究阶段:
- 白露:温湿度计对比晨间草地vs水泥地数据
- 大雪:冷冻室制作”人工雪花”(不同水温实验)
5-6岁因果推理阶段:
- 春分:”地球仪+手电筒”昼夜平分演示
- 冬至:搭建”日影观测站”(持续记录至春分)
四、常见问题及专家支招
Q1:城市幼儿园缺少自然场景怎么办?
南京鼓楼幼儿园崔利玲园长建议:”阳台节气微项目”:
- 1㎡种植箱轮作(春荠菜/夏薄荷/秋萝卜/冬蒜苗)
- 窗台”气象观测站”(自制风向标、雨量器)
Q2:如何应对天马行空的问题?
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提出”三阶回应法”:
- 共情式复述:”你发现梧桐叶落得比银杏早,真是火眼金睛!”
- 助推式反问:”你觉得这和树汁流动有什么关系呢?”
- 资源型建议:”要不要试试用医生的听诊器听听树干部位?”
Q3:如何评估好奇心发展?
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法,关注三个关键指标:
- 提问质量(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进阶)
- 假设能力(”我认为…因为…”的表达频次)
- 持续探究(遇到挫折后的再尝试次数)
当代幼教先驱丽莲·凯兹曾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当我们以节气为经,以好奇为纬,织就的正是一张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探索之网。期待各位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教学案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