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法】给幼师的7个教学改进灵感!🌟
——新西兰幼教专家卡尔教授说:”当教师学会用叙事镜头观察儿童,教学就变成了一场发现之旅。”
📚 一、什么是学习故事评价法?
它源自新西兰”Te Whariki”课程体系,以”观察-记录-分析-支持”为核心,用叙事方式记录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过程。相比传统评价,它更关注儿童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
🎨 二、给教学的7大灵感启发:
1️⃣ 从”找不足”到”发现闪光点”
👉 案例:北京朝阳区某园教师记录”小哲连续7天在建构区搭建不同桥梁”,由此生成STEM项目课程
💡 改进方向:建立”幼儿优势档案”,每周至少记录3个积极事件
2️⃣ 从”统一标准”到”个性化成长地图”
🔍 著名园长李季媚提出:”每个学习故事都是儿童独特的认知密码”
💡 改进策略:为每个孩子制作成长可视化时间轴(照片+便签记录)
3️⃣ 从”结果评价”到”过程性鹰架”
🧩 如上海徐汇区某园用”学习故事三明治”记录法:
• 观察(发生了什么)
• 解读(发展了哪些品质)
• 支持(下一步提供什么材料)
💡 改进工具:设计”哇时刻”捕捉表(随时记录有趣事件)
4️⃣ 从教师主导到儿童参与评价
👧 可尝试:
• 让孩子给自己的作品录音说明
• 每周五开展”我的大事记”分享会
💡 改进实践:设置”我长大了”自我评价墙(孩子用贴纸标记进步)
5️⃣ 从单项评估到家校共育闭环
📱 深圳南山区某园做法:
• 将学习故事生成二维码
• 家长扫码后可视频回复
💡 改进创新:开发”成长云故事”小程序(支持语音评论)
6️⃣ 从随机观察到聚焦关键经验
🎯 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建议:”要抓住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 改进方法:用不同颜色便签分类记录(红-社会性/蓝-认知/绿-体能)
7️⃣ 从静态评价到动态课程生成
🌱 经典案例:
杭州某园教师通过记录”蚕宝宝饲养故事”,衍生出长达一个月的生成课程
💡 改进要点:建立”故事-问题-课程”转化流程图
📌 三、实操小贴士:
• 手机随手拍:每天固定3个观察时段(建议入园/自主游戏/离园前)
• 便利贴革命:在教室各区域放置彩色便利贴+笔
• 故事会时间:每周教师例会分享1个最有启发的学习故事
✨ 记住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观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开始真正观察儿童,教学改进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涌现!
💬 你在实践学习故事评价法时遇到过什么有趣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