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为载体 促进幼儿认知与情感协同发展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闪闪发亮的眼睛,我总忍不住感叹:这小小的游戏世界,藏着多少成长的秘密啊!游戏不是简单的玩耍,而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一扇窗。作为陪伴无数孩子成长的幼教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游戏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同时打开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大门。
游戏是孩子最自然的”语言”
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三岁的孩子可能说不清”分享”这个词的含义,但在过家家时,却会主动把玩具递给小伙伴?这就是游戏的魔力!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理解社会规则,在积木搭建中感受空间关系,在追逐打闹中学习控制情绪。我班上有个叫乐乐的小男孩,刚来时特别害羞,连和老师对视都不敢。可自从迷上了建构区的积木游戏,他渐渐找到了自信——当他把精心搭建的”火箭”展示给大家时,眼里那种骄傲的光芒,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说明游戏的力量。
认知与情感:游戏中的双人舞
很多人以为认知发展就是认字算数,情感发展就是学会说”谢谢””对不起”。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的认知是全方位的:数石子时萌发的数学思维,观察蚂蚁搬家时形成的好奇心,和同伴争执又和好时培养的共情能力……这些都在同步发生。
记得设计过一个”彩虹超市”的游戏,孩子们要用不同颜色的”钱币”购买对应颜色的物品。原本只是教颜色分类,没想到他们自发地玩出了新花样:有的当起”老板”热情推销,有的做”顾客”精打细算,甚至还有”小警察”维持秩序。看着他们既动脑筋算账,又学着处理”顾客投诉”,我突然明白——好的游戏就像营养丰富的土壤,让认知与情感像两株小苗,自然而然地交织生长。
让游戏回归”真游戏”
现在有些家长总着急地问:”这个游戏能学到什么?”这种功利心反而会扼杀游戏的真谛。最好的游戏往往诞生于孩子自发的”哇时刻”——可能是雨后的一滩积水,也可能是突然飘过的一片云。有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发现地上有片特别的落叶,转眼就演变成”树叶侦探”游戏:他们比较叶脉纹路,讨论为什么叶子会变色,最后还用落叶拼成了集体作品。这种由兴趣驱动的探索,比任何预设的课程都更能激发深度学习。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设计”完美”的游戏,而是提供丰富的材料,创造安全的环境,然后——管住想要指导的手,睁大善于发现的眼睛。当孩子沉浸在游戏中时,那些皱眉思考的表情、成功时的欢呼、受挫时的眼泪,都是最真实的学习印记。
给游戏多一点”留白”
在这个充斥着早教APP和智能玩具的时代,我特别想呼吁:给孩子保留些”低科技”游戏空间吧!沙池里的小手印,橡皮泥捏出的奇怪造型,甚至只是追着自己的影子跑……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恰恰给了想象力生长的空隙。有个家长曾焦虑地问我:”孩子整天玩过家家,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我反问她:”你知道他们在过家家中练习了多少生活技能吗?从语言表达到问题解决,从情绪管理到换位思考——这些可比死记硬背重要多了!”
游戏不是教育的点缀,而是童年最正当的主业。当我们放下成人的预设,真正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时,就会发现:那些欢笑声中的学习,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也许某天,当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记不住幼儿园认过的字,但一定会记得那个雨后和大家一起跳泥坑的下午——那种纯粹的快乐,会成为滋养一生的情感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