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化作魔法棒:一位幼教老师与入园焦虑的温柔较量
开学第一天,幼儿园门口总是上演着相似又不同的剧情。有的孩子像只受惊的小兔子,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不肯松手;有的干脆在地上打滚,哭得撕心裂肺;还有的虽然不哭不闹,但那茫然无措的眼神让人看了心疼。作为从业十五年的幼教工作者,我太熟悉这些场景了——入园焦虑就像一朵乌云,笼罩在许多孩子和家长心头。
记得去年九月,我们班来了个叫糖糖的小女孩。第一天她像只树袋熊一样挂在妈妈身上,哭得小脸通红。我蹲下身,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会眨眼的布偶:”看,小兔子说它想和你玩捉迷藏呢!”糖糖的哭声戛然而止,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却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只布偶。这个瞬间让我再次确信:游戏就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金钥匙。
我们把教室变成了一个神奇的游乐场。晨检时,孩子们不是在排队,而是在玩”小火车钻山洞”——我戴上夸张的列车长帽子,他们一个接一个从我的”山洞”(其实就是张开的手臂)下钻过。那些原本抽抽搭搭的小家伙,转眼就笑出了小酒窝。有个叫乐乐的男孩特别有意思,第一天还哭得鼻涕泡都出来了,第二天就迫不及待要当”火车头”,拉着小伙伴的手说”快跟我来”。
角色扮演区总是最热闹的角落。我准备了好多道具:医生的白大褂、超市的收银机、厨房的小锅铲。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变成任何人——今天是小医生,明天是太空人。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内向的苗苗,她戴着听诊器给布娃娃”看病”时,眼神里的胆怯慢慢变成了自信。这种假装游戏就像安全的气泡,让孩子们在虚构中练习真实的社会交往。
户外活动时,我们把传统的”老狼老狼几点了”改编成了”魔法森林大冒险”。我扮演的”树精灵”会给完成挑战的孩子发亮晶晶的贴纸。记得有次下小雨,我们穿着雨衣在院子里跳格子,雨水溅起的水花和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那画面美得像幅水彩画。家长们后来告诉我,孩子回家总念叨”明天还要去魔法学校”。
当然,游戏化教学不是万灵药。有的孩子需要更长时间适应,比如我们班的小宇,整整两周都躲在积木区不肯参与集体游戏。这时候就需要变通——我发现他喜欢汽车,就设计了”汽车总动员”的环节,让他当”加油站站长”。慢慢地,这个沉默的小男孩开始和其他”司机”有说有笑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创造足够多的”入口”。
现在看着教室里这些活泼的身影,很难想象他们一个月前还哭得梨花带雨。游戏就像温柔的桥梁,让孩子们从熟悉的家庭平稳过渡到集体生活。有家长开玩笑说我们老师会”魔法”,其实哪有什么魔法,不过是把教育藏在笑声里,把规则变成好玩的事。当孩子们眼中闪烁的不再是恐惧而是期待,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奖项都比不上的。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入园焦虑发愁,不妨试试把生活变成游戏。毕竟,哪个孩子能抵抗住”玩”的诱惑呢?当焦虑遇见游戏,就像阳光遇见冰雪,总会悄悄融化的。